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4月17日,文法学院教师李婉鑫、马智慧、任多芳、朱雪珂带领学生代表,前往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冯丈村,开展“非遗寻根,文化铸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与学术调研,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密码,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新活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怀梆。
怀梆也叫“怀庆梆子”,一般认为怀梆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怀梆属板腔体,唱腔以板定梆,用方言演唱,男女皆用大本腔演唱,风格粗犷豪放。东路怀梆主要流行在武陟县及相邻的修武县、获嘉县等地。其中以武陟县最具代表性。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剧团有武陟县乔庙乡冯丈村稻花香怀梆剧团、大封镇大司马村怀梆剧团等。
我院师生代表来到冯丈村稻花香怀梆剧团学习参观,他们受到了当地村民与老艺人们的热烈欢迎。老艺人们满怀热忱,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技艺,为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些表演仿佛一股无形的纽带,将现代与传统紧紧相连。在老艺人们的带领下,大家深入探访了东路怀邦那悠扬的唱腔与细腻的表演背后的故事。
表演结束,同学们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了梆子、板胡、锣、鼓等怀梆乐器的演奏方法,还穿上传统戏服,学习哼小车戏曲中的经典动作。在沉浸式体验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怀梆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他们纷纷感概:“亲手触摸这些历经百年的技艺,才真正明白“坚守”的弥足珍贵。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我院师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村委负责人对此积极响应:“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年轻思维正是我们需要的!期待通过合作打造非遗主题实践,让老手艺得以弘扬传承。”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为东路怀梆与哼小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更彰显了我院学子在文化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院将继续联合冯丈村开展非遗文化周、乡村美育课堂等系列活动,构建“高校+村落”非遗保护机制,以文化振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初审/李婉鑫 马智慧 复审/朱青 终审/刘松梅)
(通讯员/李姿)
http://www.dxsbao.com/news/7270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