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区的医疗卫生情况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浙江大学蓝田学园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们在1月29、30日完成最后的两块拼图,走访各社区的社区医院,走进市政府与市领导直接对话,了解更多真实的情况。
寒假社会实践小组在东阳市市政府门口合影
在向东阳市人民医院和东阳市中医院的有关领导与医务人员做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得知这两家大医院在医共体政策实施后,都各有分管的社区医院。这些基层医疗机构都由对应县级医院托管,人财物全部打通,也就是应该基本具备看一些常见病,开药等的能力。但是从我们对多家社区医院的实地调查来看,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
在我们采访的五家社区医院来看,其中有两家社区医院有着专门的中医医生进行诊疗,来就诊的病人一天也能有五六十个,基本达到了分流便民的目的。由于设备与技术缺乏等原因,这些医院主要针对的是流感等小毛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但是从满足基层医疗的层面来说已经足够。但是一些社区医院的医疗能力却不容乐观,仅限于按照大医院的药方来开药,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开不出药的情况。卫生站内门可罗雀,人们大多更愿意到附近诊所或人民医院去看病。亭堂社区医院采访
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1月30号早上去拜访了主要负责医共体政策推行的东阳市卫生计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小骏先生,也向他陈述了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面对我们的提问,胡先生都十分耐心地一一解答。在描述了东阳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概况之后,他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东阳市医改推行过程中的问题。第一是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与医疗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第二是新资源难引进,而老资源又容易流失;第三是财政托底导致的医生积极性缺失。
对市计生委副局长胡小骏先生进行采访
三个问题的抛出,都让我们感到为难而棘手,作为未来的医生,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将要面对的状况,也都是我们将肩负的责任。
据东阳市卫计局的副局长介绍,整个基层的医务人员大约是一千多个,其中执业医师有四五百人,但是东阳的行政村有389个,想要做到每个医院都有足够人手十分困难。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很多基层医院远没有达到要求。即使有足够的医生,也很少人愿意下放到基层,导致了基层与高层医院的分配失衡。
“医生也是人,也都希望能靠更好的工作给自己带来收益,养活家庭,孝敬父母。”胡副局说,“但是基层需要这些医疗资源,需要医疗条件的改善。所以医共体实际上不是一种利益共同体,而是一种责任共同体。”
对医共体的建设,副局的想法是“不能急,要一步步来”。应该先把基层卫生院做好,然后建设村卫生院。对于目前某些比较偏僻的没有医疗机构的自然村,副局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呼叫服务来解决,“把卫生院这辆车用起来”。因为在一个小村落里建卫生院的想法,目前来说并不现实。第一是医生人手不够,第二是有些村人口少医疗需求并不多,第三是财政补贴无法长久支持这样的医疗机构建设和医务人员工资。
另外,副局还提出了医生的九年轮转制度:“1年去山区,2年去半山区,4年去平原,1年回到城区,再一年进修。”这样不将医生局限于一个地方,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也解决了部分地区没有医生,或者没有好医生的现状。
采访结束后,我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最后,我们也向副局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为什么国家每年花这么多钱投入医疗卫生行业,,老百姓仍然不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呢?副局表示,医生的价值还有待公众的进一步认识与挖掘,只有医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病人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治疗。而这漫漫医改路,也许还要更多人投入更多的努力,才能看到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吧!
文/沈卓飏图/陈燕
http://www.dxsbao.com/news/762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