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谴责澎湃记者,还没翻案呢,就把汤兰兰信息这么曝光……你考虑过重新开始生活的汤兰兰如何面对她的同事、同学和好友吗?”
“怀疑记者没带脑子。”
“缺德呗,以为搞了个大新闻。”
……
这是在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推文“寻找汤兰兰”的评论区域,一条点赞量达到两万的用户评论下方的讨论。
从独角戏到一群人的狂欢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媒体与受众的互动随处可见,互动形式也日益增多。但在早期,双方的互动却并不是如此,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追溯到15世纪。1470年,德国科隆出版的一份新闻小册子成为最古老的报纸。办报者撰写新闻的同时,也与读者进行着单方面的互动。
随着传播媒介不断进步,文字类刊物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比如1894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份汽车刊物在巴黎诞生,这份名叫《汽车杂志》的刊物向广大受众讲解关于汽车的相关知识,这时期的刊物在与受众互动时依旧采用的是单向互动。为了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出一份符合读者阅读需要的刊物,不少刊物开始采用读者来信的方式进行互动。这种读者来信的互动方式在很长时间内受到了刊物制作人们的追捧。
伴随着第五次信息革命的完成,计算机与互联网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得到普及。与此同时,各类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9年8月4日,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网民的视线中。作为一个覆盖文化、时政、科技等多领域的产品,微博在开放之初就设置了用户评论功能,微博用户能够在他人的微博内容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互动方式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单向评论模式,转而向双向甚至三向评论发展。
微博推出不久,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也开始涉足多向评论的模式。2010年12月开放的知乎平台给予了用户一个分享彼此专业经验与知识的场所,与微博的评论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知乎的评论区域同样也是媒体与受众互动多向性的一大体现。
伴随着评论式互动的不断发展,网友们借助各个平台,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作为评论进行留言。但在评论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平台的评论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网友们在评论区能够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也有许多网友会在评论区掀起骂战,“评论比内容更吸引人”的现象也越来越显著。
前不久发生的“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跳楼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微博用户@直面在对该事件进行梳理后,大部分网友将矛头一齐指向学生导师陶崇元以及事发学校。“最让人心寒的是整个高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是微博网友@我就是贺兰啊在评论区发表的观点,这条评论高居评论热度第一。在这条评论下方,许多网友又对她的言论进行再次评论,“对的,而且武理工研究生院、学生会、共青团委等都不能评论了,学生自主群体全部被禁言。”用户@小北爱上莫莫这样说。
在评论区不仅有相同观点者抱团现象的出现,更有相反意见者的骂战。资深媒体人王志安在微博上曾经发表了自己关于慈善事业的看法。他提出:“没有严格的收入支出公开机制的民间慈善,是最容易滋生骗子的土壤。”就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中,有许多网友就对王志安本人进行攻击。微博网友@我能吃完一整盘过油肉谁也别拦我在评论区的言论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王志安,你作为一个媒体人,在相同案件上双标处理,在报道中掺杂个人利益既而发起舆论导向。你摸摸良心,能对得起自己的记者证吗?”
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类似这样的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微博,知乎、豆瓣、微信等平台同样存在该现象。评论的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具备论坛的种种特性,因此评论“论坛化”开始在各个公众平台出现。“论坛化”的评论也开始呈现出言论自由、观点多样、种类丰富等多种特征。
网络时代,人们更加追求言论自由,而评论“论坛化”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网友能够针对同一件事进行连续性地交流。5月10日,一名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后被杀害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针对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知乎网友@helanmouse对该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空姐的死是无辜的,顺风车产品经理同样也应对此事负责。”
除了相互分享自己的看法外,结交朋友也成了评论“论坛化”逐渐发展下的功能之一。在微博上拥有很高人气的@微博搞笑排行榜曾发布过一个话题:评论里留下你的生日和所在地,看到有缘的就交个朋友吧!这条推文拥有25万的高评论量,许多评论区中的用户都表示自己交到了朋友。
评论“论坛化”时代,谁才是“头号玩家”
每位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开放自己的评论区,许多关闭了评论区的用户,尤其是拥有高热度、高粉丝量的用户常常会遭到人们诟病,而这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广大网友对于评论“论坛化”的认可。
虽然同样拥有评论区,但是不同平台对于评论区的设计与处理方式都带有各自的特点。
就微信而言,作为一款聊天通讯工具,微信在平台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微信公众平台就是其中之一。这款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的多媒体公众平台,每天都会有大量用户进行文章、图片、视频等推送。而每条推送下都会有浏览者的评论区,网友们能够在下方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网友的评论并不会直接出现在阅读这篇推文的受众手机中,该条评论首先需要经过微信后台管理人员的审核,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公示。除此之外,微信还推出了“朋友留言”功能,只要你的微信好友在这篇推文下方进行了评论,那么他们的留言会与其他的留言区分开,更加清晰地呈现给你。
与评论审核模式大相径庭的知乎平台,在评论方面就更为“自由”。在知乎用户发布内容的评论区,用户发布的评论能够直接显示在该条内容的下方。除此之外,“匿名回复”也是知乎平台更为人性化的一个功能。评论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进行匿名回复,如果选择了匿名回复,那么其他用户只能看到匿名者评论的内容,而无法了解到其身份信息。比微信更为便利的是,知乎用户在发表了观点后,并不一定要等待他人主动进行评论,用户可以邀请其他用户进行评论,因此许多用户在发表观点后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评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乎平台的专业度。
与前两者相比,微博的确是其中最为“自由个性”的存在。微博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开启评论功能。同时,如果评论区中出现了博主不希望看到的评论,博主同样可以选择删除该条评论。此外,在评论区进行评论的用户同样能够被他人继续评论,因此在微博这一平台上,评论“论坛化”的特征更显著。
然而,高度的自由必然会存在缺陷。微博评论区过于自由,也导致许多人在微博评论区大肆宣扬一些不良信息,为了整治微博出现的乱象,2017年9月15日,微博进行了全网实名,如果未完成实名认证,那么该用户的微博账号将会存在诸多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对比这三种网民常用的社交平台,知乎的“论坛化”特征则更为明显。由于“邀请回答”功能的存在,知乎的评论区更为专业严肃,网友们理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乎评论区这一“论坛”中相互分享想法、进行观点碰撞。
不同平台不同程度的“论坛化”,使得各个平台的差异性也逐渐显著,差异的存在给予了受众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人们通过平台之间的差异选择在不同的平台发表不同的观点,这同样也塑造了不同平台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隐藏在评论下的“小心思”
造成评论呈现“论坛化”的原因有很多,从受众的心理角度来看,选择性认知倾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受众多感知到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兴趣爱好或需求相接近的部分。以上文中提到的“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后被杀害”为例,人们对于此事件的评论呈现明显的“论坛化”趋势,因为受众对于“滴滴出行”这一软件的深度了解与使用。作为满足广大受众乘车需要的“滴滴出行”软件,当它出现安全隐患时,最易引起恐慌的就是该软件的使用者,广大受众会在此时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发声。
但是选择性认知倾向容易造成“站队”现象,人们在诸多评论中失去自我的基本判断,转而将目光集中于绝大多数人支持的观点上,这同样会造成评论的极端化。而针对知乎这一更为专业性的平台而言,“意见领袖”的作用对评论逐渐“论坛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邀请回答”功能的存在,因此意见领袖的作用被放大。不少用户在发表观点后邀请知名人士或专业人员评论,而其他用户在接收到这种专业的讲解后,会更加偏向于专业的一方,同时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评论“论坛化”因时而生
此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在评论“论坛化”的今天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群体暗示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行为等,使群体成员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而群体感染则是指某种行为或情绪在暗示机制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的过程。评论区通常都会有热度排序,一般说来,评论量、点赞量高的评论都会出现在评论区的首位。而对于其他受众来说,这样的评论会在无形中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判断,这部分受众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这类高热度评论的指向性意见,并会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论坛化”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言论自由,但是这种“论坛化”一旦过度,就会将人们引向极端。正如人民网对于言论自由及其界限的解释为:“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这项权利的形式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
http://www.dxsbao.com/news/840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