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色记忆”寻访团乘上了开赴江西于都的火车,一行9人在郑越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红色”寻访之旅,成员们通过走访街头成功来到了老红军杨仁照老先生家中。
8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赴于都社会实践团小分队通过一路的寻访来到了位于江西于都老街的革命烈士杨仁照同志的家中,开始了对杨仁照老先生传奇故事的挖掘。
革命: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老头2004年走的,如果今年还在就103岁了。”老先生的爱人魏淑兰脸带缅怀的说道。随后,她又详细介绍她老伴来,老先生是1914年的人,1933年入伍的,不久就跟着部队一起从于都出发开始长征,一直冲锋在前线,直到去世都还是现役军人,他在部队呆了一辈子,从马夫到团长再到副师级,最后由于身体原因一直疗养工作在于都。提到这老奶奶突然说道:“我也是一名军人”高兴且自豪地挺了挺自己的腰板,“到现在也是,还没有退伍。”
老奶奶又从旁边的抽屉里面拿出一个相框,照片中间赫然就是漏出半个肩膀杨仁照老先生,他右胸三个弹孔让人看着触目惊心。“老头子一直在打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身上大大小小全是伤口,光弹孔就有九个还是十一个。当时医疗条件跟不上,堵伤口都用的银元。”似乎想起了啥,奶奶突然伤感,说道:“他肺里面有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只能用一小块肺呼吸,后来也是因为肺癌过世的。”
生活:怀旧却又低调
房屋侧边是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老先生握手的照片,老奶奶回忆到,那张照片是2000年左右赣州铁路开通,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时,接见老先生拍的照片。老先生不爱张扬,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跟子女提及他的事迹,本有离开于都在更好的地方疗养的机会也被老先生拒绝。老先生的二女儿解释道:“老爷子思念家乡,思念于都这个当年他长征出发后来又亲手解放的地方,于是拒绝了上级的好意,坚持在于都这个地方任职疗养,担任于都县兵役局(后改为武装部)第一任局长。”她骄傲的补充道:“老爷子还指挥消灭了于都翠微山上的土匪,为于都解决了一个大患。”
老先生看战争片时,却总是边看边批评:“打仗怎么能这样打?这样打怎么能赢呢?这样人早死光了。”但老先生离不开战争片,他喜欢看,也许看着电视上的画面能让老先生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段真实的、艰苦的往事吧。
家庭:严厉,不搞特权
1946年的时候老先生担任骑兵连连长跟着部队到了内蒙古,当时马就放在老奶奶家里养着,后来老奶娘因为手特别巧一直在部队的服装厂工作。那时他们还没有相恋,也不在一个部队。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了才最终走到了一起。当时条件艰苦,夫妻两个又跟着部队到处跑,期间生下的5个孩子都是寄养在别人家里面,自己不得已跟着部队又走了。“真的是老天眷顾我们才幸运地找回了所有孩子。”老奶奶有些后怕地说道。
老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异常严格。老先生的二女儿回忆到,当年他们刚上完学,七月份放假,本来作为一个老红军的后代完全可以晚段时间去下乡工作,但是老先生不愿意搞特权,刚放假回家就把他们全部撵走了,说谁回家就打谁。
当问到老先生长征故事的时候,老先生的儿女们有些尴尬了,二女儿解释道:“其实关于老爷子的那些事迹我们了解的真不多,一个是因为老爷子对我们特别严厉,我们都很怕他不敢多和他说话,也没意识到这些东西到现在这么珍贵当时也没问,另一个是因为我们在老爷子身边时间也不长,老爷子也不喜欢张扬,不太喜欢讲这些。”“老爷子说最苦最险的时候还是过草地的那一次,没有食物只能煮皮带,以及自己的排泄物为生。更不妙的是那时候老爷子还病倒了--打摆子,老爷子完全是凭自己顽强的毅力挺过来的,那一次整个部队牺牲了几万人,真是凶险万分。”二女儿努力回忆到。
老先生一生低调,不善言辞,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长征精神,对自己苛刻戎马一生,对生活认真低调奉献,对家人严厉吃苦耐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4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