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色记忆”寻访团乘上了开赴江西于都的火车,这支由工学院主席团组成的九人实践团队在郑越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红色”寻访之旅。
实践团历时十多个小时来到了长征的出发地--于都。据了解,于都是著名革命老区县,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诞生过赣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 位共和国将军。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深入了解了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和红军在长征途中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及伟大长征所凝聚的长征精神。之后他们陆续参观了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毛泽东故居,深入体会到了烈士们长征时期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时真的太艰难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发扬长征精神,党员更要深入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实践团成员甘宇感叹道。
为寻找未被发掘的长征故事,成员们走访街头并成功来到了已故老红军杨仁照的家中。实践团成员们与老红军的爱人和子女交谈时了解到,杨仁照老先生是瑞金人,在部队呆了一辈子,马夫、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教导员一直到最后副师级。1956年之后,由于身体原因一直疗养工作在于都,老先生戎马一生,肺里面都有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只能用一小块肺呼吸,后患肺癌于2004年去世,享年91岁。“老爷子是1914年的人,1933年入伍的,参军不久就开始长征了,老爷子从底层做起,从一开始的马夫,炊事员到最后的营长,团长乃至副师级干部,大大小小战役无数。当时医疗条件跟不上,堵伤口都用的银元,所以身上留下了很多弹孔。老爷子说最苦最险的时候还是过草地的那一次,没有食物只能煮皮带,以及自己的排泄物为生。更不妙的是那时候老爷子还病倒了--打摆子,老爷子完全是凭自己顽强的毅力挺过来的。”杨老先生的二女儿回忆道。
实践结束后,团队踏上了回程,谈到这段时间的寻访,每一个成员都是感慨满满:“红军长征已过去很多年,但是路还在,精神还在。我们会循着老前辈的脚步,去继承他们的精神。这段历史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精神上不朽的丰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4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