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台山7月23日电(通讯员陈诗琪)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体验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有学生15人,指导老师1人,擂糖糊师傅2人参与。今天的体验活动和采访使我们深有体会。
提及糖糊,我们先来追溯糖糊的历史渊源。
有位作者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即使是甜品,也有属于它的独特印记。赤溪镇是客家人之乡。赤溪客家人的祖先,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惠(州)、潮(州)、嘉(应州)所属各县先后迁入新宁(台山),聚居赤溪,是台山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秉承着客家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文化。
赤溪客家人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养成了刻苦耐劳、勤劳善思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尽管经过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碰撞融合,却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客家文化、习俗、传统;讲着最古老的语言——客家话,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每逢时令节日,客家人都虔诚地拜祭祖宗。此外,大多数赤溪客家人还保留着最传统的饮食文化。
然而与其他地方客家人不同的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赤溪客家人还研究出了另外一种美食,用于入冬时补身、健脾、养胃、补肾。这种养身的美食的名字叫糖糊。
陈嘉民/摄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我们就是那只勤奋的小鸟。
凌晨四点的小镇万籁俱静,我们于此时出发。短暂的行程后我们如约来到糖糊师父的作坊,今日我们将亲身体验一次擂糖糊。
首先要准备原材料,粘米粉、黄糖、花生油、剥皮花生,这些是最原始的味道。即便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菜品不断创新,也离不开这种最原始的材料。接着就是将油滚烫,捞起油后,将搅拌均匀的粘米浆加入锅中,不断搅拌,加入各种材料后开始锤打,待到出锅时加入刚炒熟的花生和芝麻。
这个过程虽然记录下来仅仅只是几个字的长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过程却一点也不能含糊,糖糊至少需要经历三个小时的搅拌擂打才能变成美味佳肴。
煮糖糊不讲诀窍,只讲功夫,把黄糖放进锅里融为糖浆,然后加入米粉和油不断搅动,搅动的过程,当地人称为“擂”,这是糖糊煮得好不好的关键。擂得好,糖糊才能拉成线,不会断,吃起来才会真正的爽、滑、脆。
陈嘉民/摄
师傅对着这锅糖糊至始至终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搅拌。当地人称之为“打冷锤”,这个过程也间接影响着糖糊的口感。两位师傅一同站在锅边,轮流“打冷锤”。
陈嘉民/摄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制作,两位老师傅都已经汗流浃背,我们负责拍摄记录的队员们已经感觉到了疲惫,可是两位老师傅始终不渝,仍然继续,他们不仅是在打冷锤,更是在传承一种客家的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他们虽然即将步入老年,但是仍然身体力行,毫不懈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
叶欣宜/摄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师傅是因为从小受祖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擂糖糊与其他传统手艺相比,更是一门兴趣爱好,而非谋生的技巧。把兴趣做成事业,一做就是几十年。每次制作过程都会更加精益求精,虽然做法比较枯燥,但是除了食材外,更重要的是用心打造,所以说每位师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每个人的做法各有差异。当地人表示,吃糖糊能止咳、补气、健脾、养胃、补肾。糖糊是一种高糖分、高热量的食品,夏天的时候不太适合吃,因为燥热,但到了冬天,它就成了补身的佳品。如今,经济条件虽然变好了,大家吸收的营养也充足了,但赤溪客家人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擂糖糊,除了认同糖糊的功效,他们更多的是喜欢上了这种美食的客家味道。
叶欣宜/摄
到目前为止,擂糖糊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因为镇上的年轻一代大部分有着向外发展的趋势,糖糊手艺的传承人数量大量下降。师傅希望新一代的青年能认识到客家美食文化的底蕴,把兴趣爱好作为传承的前提,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如何制作擂糖糊,使手艺有人可传。师傅表示他会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并一直流传下去。且本地媒体也应该投入更大的宣传力度、举办更多的比赛,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补贴,让擂糖糊走出赤溪镇,走出台山,走出江门。将这一客家美食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
不仅仅是客家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我们团队想借此机会向屏幕前的你提出邀请:和我们一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贴紧时代,宣传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8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