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传承手艺,传递精神

作者:陈诗琪

中国青年网台山7月23日电(通讯员陈诗琪)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体验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有学生15人,指导老师1人,擂糖糊师傅2人参与。今天的体验活动和采访使我们深有体会。

提及糖糊,我们先来追溯糖糊的历史渊源。

有位作者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即使是甜品,也有属于它的独特印记。赤溪镇是客家人之乡。赤溪客家人的祖先,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惠(州)、潮(州)、嘉(应州)所属各县先后迁入新宁(台山),聚居赤溪,是台山唯一的纯客家人聚居地,秉承着客家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文化。

  赤溪客家人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养成了刻苦耐劳、勤劳善思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尽管经过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碰撞融合,却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客家文化、习俗、传统;讲着最古老的语言——客家话,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每逢时令节日,客家人都虔诚地拜祭祖宗。此外,大多数赤溪客家人还保留着最传统的饮食文化。

然而与其他地方客家人不同的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赤溪客家人还研究出了另外一种美食,用于入冬时补身、健脾、养胃、补肾。这种养身的美食的名字叫糖糊。

二 (2).jpg

陈嘉民/摄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我们就是那只勤奋的小鸟。

凌晨四点的小镇万籁俱静,我们于此时出发。短暂的行程后我们如约来到糖糊师父的作坊,今日我们将亲身体验一次擂糖糊。

首先要准备原材料,粘米粉、黄糖、花生油、剥皮花生,这些是最原始的味道。即便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菜品不断创新,也离不开这种最原始的材料。接着就是将油滚烫,捞起油后,将搅拌均匀的粘米浆加入锅中,不断搅拌,加入各种材料后开始锤打,待到出锅时加入刚炒熟的花生和芝麻。

这个过程虽然记录下来仅仅只是几个字的长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过程却一点也不能含糊,糖糊至少需要经历三个小时的搅拌擂打才能变成美味佳肴。

煮糖糊不讲诀窍,只讲功夫,把黄糖放进锅里融为糖浆,然后加入米粉和油不断搅动,搅动的过程,当地人称为“擂”,这是糖糊煮得好不好的关键。擂得好,糖糊才能拉成线,不会断,吃起来才会真正的爽、滑、脆。

二 (1).jpg

陈嘉民/摄

师傅对着这锅糖糊至始至终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搅拌。当地人称之为“打冷锤”,这个过程也间接影响着糖糊的口感。两位师傅一同站在锅边,轮流“打冷锤”。

四 (2).jpg

陈嘉民/摄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制作,两位老师傅都已经汗流浃背,我们负责拍摄记录的队员们已经感觉到了疲惫,可是两位老师傅始终不渝,仍然继续,他们不仅是在打冷锤,更是在传承一种客家的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他们虽然即将步入老年,但是仍然身体力行,毫不懈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

四 (1).jpg

叶欣宜/摄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师傅是因为从小受祖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擂糖糊与其他传统手艺相比,更是一门兴趣爱好,而非谋生的技巧。把兴趣做成事业,一做就是几十年。每次制作过程都会更加精益求精,虽然做法比较枯燥,但是除了食材外,更重要的是用心打造,所以说每位师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每个人的做法各有差异。当地人表示,吃糖糊能止咳、补气、健脾、养胃、补肾。糖糊是一种高糖分、高热量的食品,夏天的时候不太适合吃,因为燥热,但到了冬天,它就成了补身的佳品。如今,经济条件虽然变好了,大家吸收的营养也充足了,但赤溪客家人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擂糖糊,除了认同糖糊的功效,他们更多的是喜欢上了这种美食的客家味道。

五.jpg

叶欣宜/摄

到目前为止,擂糖糊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因为镇上的年轻一代大部分有着向外发展的趋势,糖糊手艺的传承人数量大量下降。师傅希望新一代的青年能认识到客家美食文化的底蕴,把兴趣爱好作为传承的前提,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如何制作擂糖糊,使手艺有人可传。师傅表示他会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并一直流传下去。且本地媒体也应该投入更大的宣传力度、举办更多的比赛,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补贴,让擂糖糊走出赤溪镇,走出台山,走出江门。将这一客家美食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

不仅仅是客家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我们团队想借此机会向屏幕前的你提出邀请:和我们一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贴紧时代,宣传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8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法”韵南国伴古迹:武大学子赴南方多省开展社会实践

在时光的长卷中,文物古迹如同无声的史官,铭刻着岁月的厚重与辉煌。它们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些文化瑰宝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保护…… 李彦卿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韵北国护古迹:武大学子赴北方多省开展社会实践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文物古迹宛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见证着岁月的兴衰变迁。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自新《文…… 邓春林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 护遗迹传薪火:武大学子赴17省37市113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社会实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快…… 张婧妍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 韵江城护古迹:武大学子探寻革命文物保护新途纪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古迹是文明的忠实见证者,凝聚着岁月的深沉印记。它们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着诸多挑战…… 赵晓玲、王子希、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大学“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赴山东省多市开展社会实践

2025年1月10日至1月1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前往山东省多市开展了为期4天的实践调研。调研期间,队员们在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淄博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淄…… 张景博 张盛伦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武汉大学“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赴湖南省茶陵县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保

202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聚焦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前往湖南省茶陵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期间,队员们跟随茶陵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实地考…… 黄婧怡 武汉大学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桂平木偶戏传承现转机:广西师大学子实地调研 “把脉开方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生且非遗保护浪潮澎湃的时代背景下,古老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25年2月25日,一群充满朝气与…

邢台市博物馆举办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当地文化宣传

2025年1月10日至1月21日,邢台市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刚刚返回家乡的大学生们,他们利用寒假时间参加了“返家乡…

通大杏林学子:金香盈盛地,桔韵助农忙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全面吹响,广西融安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金桔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

“百千万工程” 新传华韵突击队:深耕连山福堂,点亮壮瑶文化传承之光

2月13日至2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

创新领航,数智赋能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财务成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为促进高校人才培…

最新发布

难舍白沙,难忘情谊
难舍白沙,难忘情谊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情往夏乡”志愿服务队2018年暑期“三下乡”之汇报演出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转眼间就到了分别的时候。难舍白沙的小朋友们,只得用真情用在最后的 …
学院领导老师看望慰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
(通讯员:蔡莹莹 雷家睿 胡学玲)7月22日,教育科学学院16级辅导员白路宁前往益阳市桃江县牛田镇完全小学看望慰问在这里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同学们,给同学们带去了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同时为同学们解 …
不一样孩子,一样的天空
转眼三下乡就过去一半了,时间飞逝,想家,想亲人,但更多的是不舍。 …
我们对伟大是不是也存在误解?
今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叫杨新颖的小男孩,他的普通话很不标准,我逐字逐字地问了半天才确定了他的姓名。小男孩一直跟我说要看僵尸片、恐怖片、星球大战之类的动作片,我试图问起他的理想,他只淡淡地说:想当兵。老实说,我是很震撼的。大概从这个年龄段的小男孩口中听到过太多…
绚丽课堂 筑梦还在继续
绚丽课堂 筑梦还在继续张雅南 文 林慧娴 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寄予希望的下一代。为了让孩子们认识新鲜的事物,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获得更多的知识。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春泥筑梦”赴祯埠暑期社会 …
快人一程寻求医养融合新路径,再接再厉推进医养结合新跨越 ——走进长治惠丰医院有感
7月24日,筑梦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团中央2018所高校上党行医养结合调研专项组,湖北医药学院,医心守护上党行,实践队队员,走进长治市惠丰医院养老院进行实地学习调研,就院区企业+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六位一体医养服务体系加进了解学习。…
“爱盲之路”活动结束:情系盲人 我们在路上
青春三下乡,医心哺乡村——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子开展暑期爱心医疗实践
青春献爱,心系向阳,春暖花开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九天,所有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距离三下乡结束还有三天,意味着我们即将离开迈陈镇中心小学,离开这群可爱的学生,突然有些伤感。…
郑州大学三下乡走进乡村:关怀“素质教育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