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五个人,七个村,九十六公里,无数个与村民的故事……在杂谷脑镇留下的感动,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在这个夏天最难忘的部分,也是他们无悔青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7月13日,相约四川省理县杂谷脑镇,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小分队为期一周的乡村调研工作拉开了序幕。
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位于四川省西部的理县杂谷脑镇,既是阿坝州拟摘帽五个县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所代表的西部地区的相关普遍情况和问题研究是政管院“三下乡”小分队此次问卷调研的重要价值所在。
“只有努力才能脱贫奔康,只要努力就能脱贫奔康”,“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扶志同行”,“先富帮后富,同奔小康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奔康靠辛勤劳动来实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随处可见的大红标语,切切实实的入村入户宣传,小分队成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杂谷脑镇党委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旗帜鲜明的教育引导和一以贯之的正确价值导向一步步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思想扎根群众土壤。
此外,村公告栏上新出炉的村规民约、四项扶贫基金的政策宣传、清楚明了的各种类补贴名册,贫困户门前张贴的贫困户一超六有基本信息栏、精准扶贫明白卡等等,使基本信息基本透明。“我们一直致力于阳光下运行的村民自治,必须让村民们切切实实觉得国家的政策落了地,”一位村干部解释道。
“现在日子只会越过越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定能全部奔小康!”兴隆村的一位李姓村民告诉记者。“国家扶贫政策很好,非常有用,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以前的地主都好!”围坐在瓦斯村村口一位老大爷笑着说。“物质的贫苦并不可怕,精神的土壤一定不能贫瘠。”玛瑙村退休教师古老师语重心长的对“三下乡”队员们说,他认为现今农村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文化教育,当地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还需加强,群众素质仍需提高。“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现在的生活那么好,一定要好好读书啊!”不久前意外痛失年仅29岁儿子的老村长悲痛认真的对着队员们叮嘱道。一路上,听着他们内心最真诚的心声、听着他们最平凡不易的生活故事、听着他们被生活磨砺出的人生智慧,短短的一周,成员们感慨万千。“即使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勤劳坚毅的当地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热情,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着爱意,感受着责任,感受着别样的温情,”一位成员感叹道。
七天的杂谷脑镇之行,让队员们深受感动,团委副书记对三下乡队员的临别祝愿更是让成员们的内心鼓足了干劲。“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相信我们小分队成员将会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美好青春添辉增艳!”小分队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58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