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丽水通过访问当地农村工作者的形式进行调研。
丽水,浙江西南的一颗翡翠,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浙江绿谷”。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浙农林大人求真敬业、开拓创新,为打造丽水“大花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创新工作理念,践行“两山”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丽水的山是“江浙之巅”,丽水的水是“六江之源”,作为全省大花园建设的两大核心区之一,丽水市目前正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葛学斌结合丽水实际,围绕续写新时代“八八战略”,积极推进“美丽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为“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积极奔走。早在2007年,他任遂昌县委书记时就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绿色环境保护和开发生态产业”的发展思路。在调任丽水市工作后,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任莲都区为书记时,他又提出围绕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以“农耕复兴、乡村再造”为支撑,依托生态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三大平台”,坚定发展民宿经济,大力发展养生农业,聚力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形象品牌。“做事之前先要做人,把事情想明白了,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一切从地方长远发展角度去思考,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清晰的路径和理念。”这是葛学斌的职业感悟。
刘宗林,先后任莲都区政协副主席、莲都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毕业后曾长期致力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普法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地方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较慢,老百姓生活贫苦,就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现象,以树木为重要的经济来源,砍伐树木拿去换钱。在黄村、岩鸟等乡镇工作时,他结合所学的林业知识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帮助老百姓了解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滥砍滥伐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这几年是发展了,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森林资源破坏了就很难再恢复”。第二个五年普法期间,刘宗林又将科普性教育性的的生态理念宣传和强制性效力性的法治宣传相结合,面向老百姓开办《森林法》学习培训班,把法律原文一条一条地解读给他们听,让他们了解《森林法》的内容和精神。通过宣传普法,不仅提高了老百姓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认识,也让老百姓掌握了合理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知识和方法。这使得其所在乡镇变成第二个五年普法计划中整个县里完成度最高的乡镇,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肯定。
章华祥,原莲都区林业局副局长。“当时教我们生态学的老师思想非常先进,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生态的理念,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章华祥说,在莲都区林业系统工作近三十年,他一直以“建立生态的林业、自然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为追求。2001年,浙江省着手生态公益林试点建设,在他积极争取下,莲都成为了四个试点县之一。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当时区领导班子思想并不统一,但他坚持立足实际更要尊重规律,坚决不同意占用林业用地来开发土地、发展经济。第二年,在全省推广生态公益林建设时,莲都取已经建成100多万亩的林业用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认可。同样是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不少老百姓为了种植香菇,砍伐了阔叶林。但是在生态群落里,阔叶树属于顶级树种,砍伐后对生态破坏很大。鉴于此,章华祥深思熟虑之后,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保护绿水青山,出台了禁止砍伐阔叶林政策。近些年来,为建设“大花园”,他又投入到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峰源乡东端,总面积5053.87公顷,是我国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分布有中华斑羚、蛙类新种、九龙山榧树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地方生态旅游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令章华祥感到非常的骄傲和欣慰。
创新管理制度,促进林业改革
廖永平,林学802班毕业生。先后在云和、庆元、丽水工作,长期关注林权制度改革。在他的带领下,丽水林权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开启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浪潮。
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丽水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区位特征,农民“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历史由来已久,其主要收入还是依靠林业经济。然而,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性使广大林农长期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苦日子。为了改变“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带领林农走上致富路,在就任庆元县副县长期间,廖永平试水“林改”,深入开展了以解决山区农民创业“钱从哪里来”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发放了全省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并在林业运行机制、林业政策等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和突破,取得了独具特色的“庆元经验”。为了使林权改革进一步深化,使林农办理林权抵押贷款更简捷、更方便,廖永平牵头启动了林权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与金融部门联合探索建立“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林权IC卡”这种小额循环贷款的模式不仅受到老百姓的好评,同样也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认可。
在担任丽水市林业局局长后,廖永平进一步探索设立了市、县两级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下设林权担保基金,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机构的“三中心一机构”,实现一棵棵活树变“活钱”。此外,创新村级互助担保,建立了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对村集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集中授信,将抵押物内部处置的模式,解决农村抵押物评估、交易、变现及存储的难题。截至2016年10月末,丽水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69.7亿元,余额52.6亿元,总量居浙江省第一,实现了“活树变活钱”,“管理变服务”,“青山变金山”,达到了农民得富裕、生态得保护的良好效果。2016年,丽水被国家林业局设立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丽水模式成为全国林权改革的一面旗帜。
创新科学技术,振兴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丽水高度重视科技力量对各方面事业的推动。“农民教授”金爱武就是应邀到丽水科技支农并扎根丽水的典型。林学87级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建设浙江(遂昌)竹子现代科技示范园区期间,他与时任浙江林学院副院长方伟等教授经常双休日到遂昌授课、指导,风尘仆仆早出晚归,创造了冬笋世界纪录。竹农邓金发说,“2002年金教授上门来授课,教了我们很多关于配方施肥、水分控制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发了很多资料。那一年我家的冬笋、春笋、鞭笋亩产首次突破4000元,平均每根毛竹产笋31.4公斤,每根毛竹产值达到22.5元。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在龙泉市挂职期间,金爱武是农民最欢迎的干部,被广大农民爱称为“金元宝”。据统计,金爱武先后在18个县市组织建立竹产业示范基地789个、面积超过10万亩,推广面积90多万亩,近3年在项目实施县市累积新增产值13.49亿元。现担任省政协委员、丽水市政协副主席的金爱武,围绕“乡村振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社会、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和愿望。他说:“我在农村长大,一直做的也是农业农村领域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务实之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让乡村旺起来。”
此外,还有许多丽水市直和莲都区的校友奋斗在产学研一线,为振兴地方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南方山区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丽水市素有“浙南油库”之称,现有油茶林地107万亩,其中新造良种油茶基地27万亩,油茶产业作为浙西南山区的林业主导产业,在推进林农增收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油茶产业链中,油茶鲜果预处理是茶油加工的第一道不可避免的工序,包括晾晒、脱蒲、捡籽、晒籽等工序,受天气、场地的限制大,一旦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极容易造成烂果烂籽,进而严重影响山茶油质量。而目前我市大部份油茶鲜果预处理,仍采太阳曝晒开裂后人工分拣,这种方法无法及时处理规模化基地种植后,动辄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油茶鲜果,成了一个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丽水市林科院木本油料栽培与利用团队在首席岗位专家何小勇,经济林86级毕业生,担任在他的带领下,联合油茶产业相关企业,积极谋划“科技服务三农”新途径。通过深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成功研发并改进了可用于油茶鲜果批量化预处理的“鲜果脱蒲设备”及“蒲-籽分离设备”,具有处理量大、籽破损率少,蒲-籽分离效率高等优势。部分设备已成功销售至浙江、江西等地,受到客户好评。
而莲都区在朱志军的技术创新下,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身为莲都区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副站长,朱志军是丽水市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岗位专家。他在全国首创用“芽苗砧”技术培育油茶,既增加了油茶的成活率,也保留了油茶的优良性状。2009-2014年,莲都区投入2000余万元,引进长林3号、长林18号等油茶良种9个,建立油茶良种采穗圃100余亩,油茶良种造林基地3万余亩,油茶低产林改造5万余亩,培育油茶专业合作组织20余家,发展油茶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产值达7000余万元。针对丽水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他还提出了加强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发展;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工作环境;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提高经营效益;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油茶销售;强化二、三产业,拉动一产发展等多项政策建议。
许思强,森防58级毕业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丽水市土产公司,立足岗位,他跑遍了丽水的山山水水,实地学习、了解野生纤维、野生化工原料、野生淀粉、野生脂肪原料。1967年7月,因专业对口调至北京三里屯的研究所工作,一待就是两年。期间,他突破了两大技术难题——木糖醇的开发和糠醛的工业化,其完成的木糖醇研究的论文被林产工业设计院采纳。回到丽水后,许思强继续开展糠醛的研究,他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改善蒸馏工艺的技术,成功地将难以分开的甲醇和丙酮分离,加快了糠醛的加工速度。有了技术的创新,在引进资金、开发设备、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他牵头创建了丽水糠醛厂。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油茶和糠醛的生产技术、经济分析与展望》受到了全国科学界的关注。80年代,他与陕西省化工院合作,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将糠醛研究中的串联技术与分子筛技术嫁接,消除乙醇提纯乙醚,使成品收率达到97%,成功研发出以糠醛为原料的乙基麦芽酚食品添加剂。“技术超前”一直是许思强的人生目标,“献身科学”是他的真实写照。退休后的工作热情仍不减当年。2000年9月5日一则有关清华大学“脱硫技术”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发现这与糠醛生产工艺技术相似,随即他联系了地方环境监测站有关人员,建议用石灰石脱硫,取得的成果比清华大学的产率高了3-4个百分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守住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丽水殷切嘱托、谆谆告诫。这些年来,丽水市直和莲都区的校友高举“生态旗”,不断在工作理念、管理制度、科学研究等领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丽水的生态优势和山区资源优势,围绕丽水“大花园”建设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担当谋绿色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4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