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作为文化与文明的记录者与传承者,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古籍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从民间收集的古籍由于历经岁月的侵蚀、损毁和自然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更好的助力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从2018年7月15日起,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海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志愿实践活动。
学习古籍保护,从聆听前人事迹开始
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的乔红霞主任便向团队成员们详细讲述了文物收藏家乐嗣炳先生在抗战期间收藏保护古籍文物的事迹。复旦大学教授乐嗣炳先生为学一生、家国一世,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怀着对古籍文物的虔诚与热爱,凭借一己之力将散佚于乱世的古籍文献收集起来,并为了文物得以流传于世,携着二十三箱古籍,历经长途迁徙,从上海到广西,达十年之久。乐老遗赠给海南的古籍善本,语言文字专题突出,填补了海南古籍版本的多处空白,提升了海南省古籍资源的质量。抗战时期,乐老对文物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的精神以及“为国收藏,泽被后代”的大爱情怀,令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也深感敬佩。
乔红霞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乐嗣炳先生保护古籍事迹
古籍修复——始于静心细致
实践活动过程中,古籍修复师黄文锋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工具、方法及注意事项,志愿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古籍装帧的两种形式——线装书与蝴蝶装的制作。在了解及掌握古籍修复基本技术后,团队成员协助老师对80年代海南某王氏族谱进行基本的修复工作,主要是针对纸张破损处进行重新填补。
“一个古籍修复师的指头应当是最灵巧的部分,像是魔术师需要用手来凭空创造一个奇幻世界一般,一个经验丰富的古籍修复者,在摸到纸页时就能知道纸张的类型与年代。”对于古籍修复工作者的要求黄文锋老师这样说道,“因为历史原因,海南古籍破损严重,我们所做的工作便是抢救性保护。由于目前人力有限,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对古籍保护感兴趣的志愿者能来协助我们的工作。”
团队成员在黄文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980年代族谱修复工作
汉字记忆——“抄写经典记忆汉字”
“平时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去描摹一幅作品,也只有在周末的时候能抽空来省图学习。”一位正在选择抄写书目的读者说道。
在汉字记忆工作区,团队成员积极引导和鼓励读者抄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等经典,团队成员和读者们静下心来认真临摹,用笔墨记录经典,留下了许多散发着墨香的优秀作品。
团队成员引导读者进行书法练习黄朝恺 摄
文献加工——古籍数字化扫描
古籍阅览室里的一方办公桌,一台扫描仪器与电脑,以及几本古籍小说(芳菲苑主人提供),伴随古籍普查组成员度过了两周平静而充实的实践时光。在新时代大数据化的背景下,团队成员在乔主任指导下,学习古籍数字化学习手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扫描古籍的过程是严谨而单调的,需要将古书小心地翻开并压平脆弱的书页,一页一页地放至扫描仪上,而后等待电脑预览裁剪完毕后的扫描指令。这过程中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仔细地将书页调整整齐,直到显示在电脑上的画面是整齐的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展馆讲解——为读者普及古籍知识
负责展厅讲解的团队成员,在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乔主任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知识,按照古籍保护中心展厅的陈列顺序,身着一袭汉服,对读者进行“古籍史基础展陈”讲解。
“身穿汉服讲解,着实是另一番韵味,自己也似乎是属于历史隧道里的小人物,讲述着历史。来这里的游客更喜欢观看装帧艺术,从甲骨文、简策装一步步发展到线装。其中简策装最为吸引人,也让我更深入地寻找资料了解简策装,为的是可以更好应答。”展馆组成员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
动员多方力量——助力古籍事业
在实践活动期间,海南省电视台“海南故事”栏目走进海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用镜头记录古籍保护工作。旨在让市民通过影像了解古籍保护的具体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古籍保护重要性的意识,起到全民动员参与文化传承的作用。在采访中实践队队长彭丽桦提到:“在为期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所学融入实践,因此我们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将工作分为古籍修复与数字化整理、线上古籍知识传播等等,通过细化分工来合理完成任务。”
海南省电视台“海南故事”栏目与古籍保护工作者、团队成员进行商讨唐雨婷 摄
“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主动继承、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青年志愿者作为古籍保护的生力军和继承者,应肩负起责任,以更新的眼光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宣传与发展,为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合照 张峰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67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