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是为中华历史遗迹的宝库,而沁源县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缩影,沁源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古遗址16处,古建筑46处,石刻14处,共76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带着浓郁的三晋特色,本团队怀着对文化的赤诚之心,在绿色沁源展开了调研活动。
7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赴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广团队十位队员来到了沁源县景凤乡和聪子峪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考察调研,采访了郭氏手工煎饼、沁源手工编织和金钱眼枕头的传承人。
郭氏手工煎饼——血脉中的坚守
郭氏手工煎饼的传承人郭明花原是山东人,因躲避灾荒,40多年前随家人来到了沁源县。因割舍不了对故土的留恋,每逢佳节她都会在院子里搭好灶台,用她娴熟的技艺为家人制作煎饼。普通的煎饼是由小米、玉米碾成的粉,和成面糊,再在鏊子上摊开,从而制作成的。郭明花在原有煎饼的基础上,将煎饼的制作原料进一步改良,更多原料依赖于沁源种植的小米等杂粮,口感和质地都比原先的山东煎饼有所提高。
这种经过本土化改良的煎饼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无论是在沁源文化局举办的文化推介会还是每月的赶集上,郭明花的煎饼都能受到热捧。2017年,郭明花的儿子岳红利从外地返回沁源,协助母亲把煎饼产业做大,不仅在当地注册了专业合作社与公司,更开始研发新种类的煎饼。依靠这门传统的手艺以及郭明花一家人的勤劳品质,他们公司的赢利可达一、二十万元,这也使他们一家人奔上了小康之路。采访最后,郭明花笑着给我们说道,现在不仅是她儿子,她的女儿、儿媳还有孙子都已经学会了这门手艺。小小的煎饼,承载的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手艺,更有流淌在血脉中的执着与坚守。
沁源手工编织——微信朋友圈中的“香饽饽”
沁源县赤石桥乡善朴村农村编织“中国结”起源于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是伴随农耕文明产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是民间具有泥土香味的艺术奇葩。赤石桥乡善朴村杨丽俊编织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结为主,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裕,团结。据调查,中国结在该地区类别繁多,造型各异,手法灵活,千变万化。按其编织形式可大致分为基本结、变化结、组合结三大类别。其中由她编织的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等数十个品种的绳结应用巧妙,特别是对纽扣结、盘长结、团锦结、吉祥结等应用独特。目前,她的编织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摆饰和编结服饰。值得崇尚的是,她继承了太姥姥祖传下来的手工编织之后,精益求精,潜心研究,在保持民间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很强现代气息。她的作品内容丰富,品味高尚,有个性,不仅在赤石桥一带享有盛名,而且在全市也小有名气。
杨丽俊是沁源手工编织的市级传承人,她做的手工编织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极具山西特色的生日锁,更有她自己创新设计的编织手袋、手环、手工艺龙等。一根根五颜六色的棉线在她指尖仿佛经历了一场场魔法,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杨丽俊告诉我们:“现在这些工艺品十分受年轻人的喜爱,以前这些物件都是免费送人,现在可以卖钱”。
当问起她如何将这些工艺品推销出去时,杨丽俊拿出了手机,娴熟的打开了她的微信朋友圈。原来她已经借助了微信的平台,定期将自己做出来的编织工艺品推送到朋友圈。自己的好友进行转发,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她的精美作品,便会找她购买。她告诉我们,她卖的最好的是编织手环,这种小工艺品价格不是很高,而且样式十分好看,很多人会微信联系她购买。这真正就是“小编织品,大舞台”。
金钱眼枕头——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
相传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至山西,来到一户人家住宿,主人拿出几个枕头供其选择。慈禧太后见金钱眼枕头精巧玲珑,甚是喜欢。枕其入眠后,感觉神清气爽,特别舒服。又因其外观相似铜钱,特赐名。沁源金钱眼枕头传承人郑龙珍已年过半百,但她已经制作了四十余年的金钱眼枕头。说起金钱眼枕头,她一脸自豪:“金钱眼枕头六个面无论从哪个面看都是通的,而且形式多样,因此特别受大家喜欢。”因为销量情况好,郑龙珍早已在女儿的帮助下创建了“莲田田”的手工艺品牌,在沁源、太原都有自己的品牌店。
当问起为什么她们做的金钱眼枕头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时,郑龙珍告诉我们,她的女儿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十分热爱设计手工艺品,更在北京有学习服装设计的经验,因此在金钱眼枕头的创新设计方面女儿带回来不少妙招。首先是枕头的体积缩小,由原来的长为三个孔变为一个孔,变得更加精巧、便于携带。在办公室或者教室,累了便可以拿出来休息,十分符合都市快节奏人群的生活习惯特点;其次是枕头的高度减小,与手掌宽度一致。这个高度不是太高不会对颈椎造成太大的压力,也不会太矮,可以起到放松颈椎的作用;最后是枕头的外观设计,结合工艺美术的知识,使改良后的金钱眼枕头更加形式多样、玲珑可爱。郑龙珍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应该与时俱进、更应该结合当下百姓的需求。所以手工艺品应该设计得更加美观实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应该更加深入。
通过一天的调查走访,我们看到了沁源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直击了非遗传承第一线的情况。正如灵空山上那棵四百年生生不息的油松树,沁源这片土地上所流传的文化也将在敢为人先的沁源人民手中发散着愈来愈耀眼的光芒。同样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当代大学生可以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当好非遗文化的见证人和宣传者。沁源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应当不遗余力得让现代高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传承文化,育中华儿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78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