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专列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凸显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坚强决心,也为无锡利用运河资源,推进生态无锡城市建设,凸显运河在生态无锡城市建设中的价值指明了方向。
悠久的运河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无锡城市面貌与精神崇尚“精致文化”的倾向,表现在农事上精耕细作、园林建筑精雕细刻以及刺绣等工艺中所体现出来的精湛入微;运动过程中强调手不得超过眉毛,动作幅度普遍较小,既反映出江南的含蓄婉约,又体现出水乡的灵秀之美。当我们沿运河流连于无锡城,在熙熙攘攘现代文明的时尚之中,陡然间,你会遭遇到南朝的古庙、隋朝的古河、北宋的古塔、元朝的古街、明朝的古桥、清朝的古窑,更有枕河的民居、古老的石板桥、南下塘的烟火,这一切完整绘就成了一幅天然顺成的江南民俗民风古老长卷,读味这一长卷,会让你慨叹空间的窄小与其容量的浩瀚、历史的短暂与其印记的繁旺、心理的刻板与其转折的迟疑和现实的迷离与其存在的厚笃。
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纵观无锡发展史,无锡之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泰伯兄弟,还是阖闾父子,似乎一直就在开沟凿渠。面对蛮荒和落后,泰伯通过开挖伯渎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富;面对强敌和包围,吴王通过开挖河道战胜了楚越和齐国。这种开拓进取、自寻出路的精神,运河便是重要的载体。而无锡之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依托的依然是流淌了隋唐之后,古运河承载的已经不是征战的兵马粮草,而是各式人群的大流动,南北物资的大交换,各种思想的大交流,各地文化的大融合,从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本家,又进而在几十年前,首创“苏南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独领风骚!3000多年伯渎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吴水如今都还在流淌。
两条古吴水交汇在这里,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两个“发祥地”的虚名,而是早已融入后人血液中的“运河无锡精神”。这种立足于无锡自然禀赋之上,既能体现古吴文化特征又能反映后代工商文明的“运河无锡精神”,最大程度上彰显出了无锡城市的文化个性。这种“运河无锡精神”可提炼为:顺应自然、灵动精细,沉稳前行、乐于突破的持续发展精神。
运河对生态无锡城市建设价值拓展的具体路径遐思无锡因运河而兴,因运河兴而长远。无锡应该立足长远,充分拓展思维空间,挖掘和利用运河自身的价值,让生态无锡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的“运河”元素,让“运河元素”和“运河精神”成为生态无锡跨越式发展的促进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她流经的八省35城中,惟独在无锡穿城而过,并且孕育出了独特的龟背型无锡老城的生态形制(是运河留给无锡的生态文明遗产)。
中国人特别喜欢龟,理由是龟极长寿,能见证人间数百年的兴衰,自古被视为长寿、吉祥之象征。
长寿龟,学名中华草龟,是我国的特有龟类,在我国的各种龟类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无锡城市生态形制应该是在人们的谋划下,人工与天然的合力产物,就是说,龟的形制是在无锡人民顺应自然而有意为之的情况下形成的。虽然其中不乏迷信的成分,但龟文化的精髓不能不对有3500多年建城史的无锡人产生影响。当我们把眼光放得再远点,我们会发现,以无锡为中心的吴地多平原丘陵,流水曲曲蜿蜒,多呈现柔和细小、恬静连绵的感觉。吴地在这种“水文化”与生产力的影响下,产生了2500年依旧生生不息的“古吴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24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