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24日至25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红色研学志愿服务队深入沂蒙革命老区,来到沂蒙革命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党性教育,重温军民鱼水情。
滂沱风云紧,峥嵘岁月稠
7月24日,冒着滂沱大雨,队员们来到红色研学之旅的第一站——沂蒙革命纪念馆。场该馆主要展示沂蒙精神研究、沂蒙革命历史展览、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等三部分,全面展现了沂蒙革命战争史和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史,有助于实践队员对沂蒙精神的整体把握。
“她们不分昼夜,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在解说员的生动讲解下,队员们重温了“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感受到沂蒙人民“面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的忠诚与可靠。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纪念馆二楼大厅,队员们被三百多座再现沂蒙人民推小车支援前线的雕塑所深深震撼。环绕大厅的一座座雕塑,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沂蒙人民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加深了对人民解放军艰苦创业和军民鱼水的深切情谊的理解。
青山埋忠魂,史册载功勋
7月25日上午,队员们来到研学之旅第二站——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区大青山脚下,除了可以望见那绵延不断的山峦、一碧千里的林木,还可以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碑上庄严地刻着迟浩田将军书写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十个大字,向人们诉说着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大青山突围战。
在讲解员的讲述下,实践队员们走进了那场英勇悲壮的突围战。1941年10月,侵华日军对沂蒙山根据地发起“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我参战部队在“既无援兵,又无退路”的情况下,敢于“亮剑”,与日军进行浴血拼杀。危急关头,我军指战员选择了勇于担当;生死面前,年轻的战士们选择了牺牲自己。为抵抗外敌的入侵,无数正值青春年华的革命伴侣在战火中永别。
蒙山昂首,沂水汤汤。实践队员们深深感动于革命烈士舍生忘死、逆境奋起、顾全大局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位队员感叹道,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浪漫可敬的革命恋人、为中国革命而英勇牺牲的国际友人,他们的壮举、精神也值得我辈学习。反思到自己的大学学习中,队员们表示面对疑难应敢于询问,面困难,不断挑战,在一次次的努力提升自我。
传唱革命红歌,传承沂蒙精神
7月26日下午,队员们伴随悠扬的歌声,踏着先烈的足迹,来到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队员们对《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过程有了整体的了解。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日寇经常发动“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形成对抗。为了配合当地武装,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黄沙会,文工团李林和阮若珊在白石屋村编写了《沂蒙山小调》。这对年轻恋人共同谱就的《沂蒙山小调》不久后就在敌占区唱响,歌声婉转、曲词悠扬,与当时的艰苦环境形成强烈对比。
蝉声阵阵、歌声悠扬。在小调纪念馆内的电子留言屏上大家纷纷留言 “传承沂蒙精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向伟大的沂蒙精神致以心中的敬意。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石碑前,队员们唱起红歌,追忆过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沂蒙人民不畏外寇、爱国爱家、勇敢乐观的高尚品质。
如今的沂蒙山,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空灵美丽置若仙镜。这里的城镇村庄,也一如寻常巷陌,让人无法想象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些血腥搏杀。但人们不会忘记,无数的沂蒙勇士曾在这片红色热土燃尽最后一滴鲜血,誓死守卫家园,构起了中华民族抗战史的忠诚与辉煌。
通过此次教育活动,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战士和广大群众表现出的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传家宝。相信同学们能学有所用,在未来的道路上深刻贯彻落实这些精神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0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