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咫尺匠心社会实践团以匠心精神,民俗为主题开展调研,成员前往衡水市武强县进行调研,经过一路奔波,于2018年8月21日到达武强年画博物馆。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坐落在武强县城,既是年画艺术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该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000余件。现有5个展厅和一个仿古年画作坊,使历代流传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这一古老工艺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陈列共分六部分:(1)年画的源流与发展;(2)历史上的辉煌成就;(3)具有革命传统的近、现代武强年画;(4)目前年画发展的新格局;(5)各地年画呈异彩;(6)传统工艺作坊。整个陈列新颖别致,既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该馆工作人员让我们浏览了该馆网站。我们了解到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早是全部以手工描绘的“生笔画”,因产量小,价格高,难以普及。后来发展为以定型样稿为底本,把透明白纸覆于其上,一张一张地照样拓描,叫做“过稿活”。这种工艺生产年画数量也很有限,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后来木刻印刷术引入画界,到明代已很普及,年画制作工艺进步为将墨线稿刻成版,成批印刷,然后施色敷彩。如人物画,先用墨线版印轮廓,再手工一张一张地开脸点唇、烘相子(染面颊)、描眉眼,即半印半画。随着年画的广泛发行,制作工艺逐步发展为全部木版彩色套印,形成了绘、刻、印、裱等专业分工。至民国时期,又出现了石版印刷机,为大宗年画的印行又增添了一种新工艺。建国后,大宗生产多用胶版印刷。武强木版彩色套印年画有绘稿、刻版、印刷、装裱四道工序。
我们见到了武强年画传承人马习钦,马习钦出生在武强木版年画之乡。从记事起,经常听人们念叨的就是武强年画,过年过节看到的是鲜艳红火的武强年画,自幼对木版年画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后,进武强画厂学徒,师承刻版技师孙惠荣,学习画版镌刻,不到三年时间熟练地掌握了刻版的整套技能和木版年画印刷技术及印刷工具制作。1980年,任武强画厂刻版技术员。与高级工艺美术师路治国先生合作十余年,1986年调入武强年画博物馆,93年任工艺美术师,九九年任副馆长,为武强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强木版年画的技艺传承多为师徒传承,家庭传承较少,民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刻版艺人已无从考证,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画版镌刻的艺人有二十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武强组建了南关画业合作社(后改为武强画厂),当时有陈文柱、王福安、贾世海、李万章、贾元祥等六、七个艺人从事刻版。论及武强刻版传承普系,如果把建国后的刻版艺人列为第一代传承人,六十年代初,孙惠荣师承王福安先生,在武强画厂学习刻版,应为第二代传人。马习钦一九七五年四月师承孙惠荣学习刻版,则为第三代传人。(建国后:第一代传承人:王福安第二代传承人:孙惠荣第三代传承人:马习钦)
我们还了解到很多相关的传说故事镇宅神鹰,鸳鸯荷花图,杨米人到武强的传说,武强年画一年古一张,神鹰显灵除妖孽,门神显灵除汉奸,火烧兴隆店,画神虎画显灵记等等。
参观了各种优美展品后,成员们意犹未尽,感觉年画艺术十分有趣,这又离不开年画匠人们的薪火相传,据馆长说,虽然近年来国家保护传承政策越来越多,但近年来学习武强年画的人越来越少,提到传承和发展,字里行间显露惋惜之意。对此,成员们回去后也进行了深刻思考。总之,希望年画艺术能不断流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9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