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苏绣”石大学子三下乡:化茧织梦,非遗传承人姚惠芬的责任与坚守
惟我国家,亘古至今,文化的传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响应十九大党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8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团队最八仙队来到苏绣小镇的绣馆街,拜访了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苏绣大师姚惠芬,了解苏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姚惠芬老师刺绣珍品
非遗传承,热爱与责任缺一不可
走进古意葱茏,典雅大气的姚慧芬刺绣艺术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姚慧芬女士,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学习刺绣,是首届中国青年刺绣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老师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生于刺绣世家,凭着对苏绣的热爱与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绣架前,行云流水般的一针一线,都是她的热爱,光影间的水墨变幻则是她高超技术的体现。
在谈及苏绣的传承时,姚老师表示,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对她来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苏绣的传承不是局限于苏州这个地区的,有更大的义务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苏绣。这几年也去到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里去教一些关于苏绣的知识,开设了一些非遗研修班,每年也会出去给其他地方的绣娘上课,她会告诉他们要坚持自己的刺绣文化,可以学习、借鉴苏绣,但不要一味的模仿苏绣。
队员与姚惠芬、姚惠琴大师交谈
山长水远,隐忧重重
苏州,两万人口八千绣娘,真正能成为大师的没有几个。姚老师告诉队员:“做一个优秀的绣娘是一辈子的事,不是花几天做做样子就行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要对作品和目标非常明确。”在交流中,队员们也了解到苏绣传承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绣娘的工作强度和技艺与工资待遇不匹配、苏绣小镇的建设成果不明显、当地人收入水平提升缓慢、苏绣家庭难以传承等。面对团队成员诚挚的请教,姚老师说道,苏绣行业需要三年五年打基础,十年八年出作品,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大多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在其他行业有更好的发展。至于苏绣小镇刚刚启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方面苏绣成材时间长,学习的过程也缺乏限制,很多人难以坚持,打不好基础。另一方面机绣、朝鲜绣等伪苏绣充斥市场,对苏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更使绣娘的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国家政策虽有,但很难渗透到绣娘的层次。苏绣的传承与发展山长水远,隐忧重重。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尽管问题重重,苏绣依然在发展,且前景比较乐观。当问到政府政策问题,姚老师回答道,已出台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加入,政府提供每月三千元的补助,但社保等还是要看个人。我希望保障政策能够立案,如果待遇能够保障,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至于文旅结合问题,人员流动大,不可避免的会对绣娘的工作产生干扰,他们和其他大师在努力为绣娘争取独立安静的工作室,以便能作出更好的作品。关于人才来源,之前尝试过与工艺美院合作开设刺绣班,但是招生问题比较严峻。所以希望学习的年轻人能够热爱与坚守。关于市场问题,苏绣也在追求多元化发展,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是苏绣发展的高峰期,苏绣的产品设计总体呈年轻化趋势,这是一种进步。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有低层次的需求就一定会有伪苏绣这方面的产品,不需要过于紧张,但希望这类产品能够标明产品属性,使市场透明化,不要挂着苏绣的名号鱼目混珠,真正热爱和收藏苏绣的人还是会选择真正的苏绣。
通过这次与姚惠芬大师的交谈,团队成员了解了很多苏绣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和正在做出的努力。苏绣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关注传承,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要先做好传承,无根之木难以成才。传承者们需要功利性弱一点,静下心来,坚持下去,让苏绣能够真正的传承。
队员与两位大师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4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