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广灵剪纸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地村民生活状况与地方特色探究出一条农村贫困人口居家致富的道路,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惟真守望实践队的一员,8月13日,我和队员们一起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剪纸艺术博物馆就广灵剪纸进行参观,并采访了博物馆负责人刘女士。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细腻的彩色剪纸体现出的匠心精神。
特色鲜明,民间一绝
广灵剪纸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细腻的刀法和传神的表现力独树一帜,在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民间艺术一绝”。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成品往往要经过设计小样、制样、熏样、整理用纸、浸湿用纸、阴干、踏样、刻制、点染、整修及后期装裱、包装等十五道工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掌握全套技艺,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参观时讲解员向我们解释道。此外,讲解员还谈到窗花剪纸,阴刻与阳刻剪纸,以及广灵剪纸最具特色的套色剪纸。
展厅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彩色剪纸作品竟然一种颜色即是一层纸。“这幅作品用了9层纸,使得剪纸作品有很强的立体表现效果,每层都要借助电脑制图软件。剪纸师傅们创新套色套层剪纸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东方特色的水墨画、人物画、风景画等。”讲解员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耐心地讲解到。
博物馆讲解员以两幅不同主题的牡丹图为例,为实践队员讲解套色作品在不同配色下的成品风格差异。上图为《国色天香》,下图为《金边牡丹》。赵英豪摄
传承技艺,始于培训
据介绍,针对广灵剪纸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实情,经大同市人民政府批准,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五代传人张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剪纸学校——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被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确定为全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山西省职工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从2007年创办以来,到目前已经培训了380多人,回乡待业的学生、下岗职工以及农村妇女从这里走出去,从此有了工作。这不仅就地解决了贫困乡村中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让广灵剪纸后继有人。
“培养一个学员会让一个家庭脱贫,”博物馆负责人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灵剪纸不仅仅属于广灵,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更多的人去享受我们民族的东西,这就需要普及。”的确,创办剪纸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了一件脚踏实地的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广灵县的父老乡亲依靠自己的手艺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值得去推广、学习。
队长宫礼坤与队员殷英达采访剪纸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赵英豪摄
发展保护,全面创新
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剪纸技艺,乡亲们思想的转变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剪纸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光明前景,同时也显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据负责人介绍,目前广灵剪纸的“样子”还主要是靠老艺人手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经营的需要,如何运用电脑软件进行产品的开发等待后人探索发现,期待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广灵剪纸搭上现代化的技术快车。
广灵剪纸不单单是一种商品,更多地作为一种载体。广灵的、大同的、山西的甚至全国各地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经剪纸这一艺术品承载,意义更加非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方寸红纸之间,广灵人守望着他们的精神家园,这份东方古韵也将带领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