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待完成
---有感于娟老师《此生未完成》
认清活着的意义,究竟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这是于娟老师重病提笔时的发问,也是她在临终之前、弥留之际的深省。她说生命中最悲惨的三件事情,是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她的离开会给她的家人一一带来这些悲痛;她说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突然觉得一身轻松,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轻…疾病给她带来了多大的苦痛,她的内心又是何等不平庸!这名年仅三十出头,孩子不足三岁的复旦青年女教师,在与晚期癌症抗争一年又四个月之后,终带着遗憾撒手人寰,留下对世间的期盼,留下对生命的追问。
复旦大学,挪威森林,瑞金医院。突然的转折令她措手不及。她还没顺利开展能源林的项目,还没被聘为副教授教授,还没换上更大更好的房子,病魔就毫无征兆地降临到她的头上;她还没来得及为父母多添一双新鞋,还没来得及听刚刚断奶的儿子多叫几声妈妈,还没来得及与相识十二年的丈夫搀扶走过更多风雨同舟之路,就被牢牢地判下了死刑。事业初有起色、家庭圆满不久的她如同被折断了双翼,如同从天堂被打进了地狱。然而重病之中的她,在别人眼里嘴里全是遗憾与惋惜的她,已然在病入膏肓之际将自己的生命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疾病让她明白: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若不是她自己的苦痛经历,可能她永远不会敲击出这些被她所悟出的人生真谛。在生死临界点的她,告诫并警醒着我们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身边的人,与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会温暖。人生匆匆,忙忙碌碌是一辈子,携身边人之手纵情体悟四季冷暖也是一辈子。与其逼迫自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都不确定的所谓人生目标上,倒不如珍惜眼前与所爱之人共同拥有的时光。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世之举、锦衣玉食的极致生活,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与粗茶淡饭里也会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病入膏肓,却很少看到她在病房中呻吟,哪怕肉体所承受的痛令医生都难以形容。不是因为别无选择,在诊断报告出来确定自己的癌是乳腺癌时,她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庆幸自己所罹患之症并没有想象中严重,尽管她提到自己忽略了乳腺癌也会死人,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一纸生命的审判书面前能做到像她一样从容淡定呢?没有哭天抢地的恐怕已是少数,还能够朗声大笑的应该就是绝无仅有了。正如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部分已经提到过的:“我不想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这部书稿,虽然读者从我引用的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文学已经不再重要,我在这里引用这些片断,只因为它们能比我的任何言说更好地勾勒出于娟的优美个性和聪慧悟性。”不是因为她学识渊博,更不是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说,而是于娟老师在她最后的生命历程里竭尽全力给读者们带来的是重新审视生命的正能量。她饱受病痛的折磨,暗自为自己难以割舍下的血肉亲情流泪过,却不曾在她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里看到她渲染一丝悲伤的气氛,更多的,是她用她自己都没预料到的乐观态度,书写着需要用生命来感知的动人文字。灵动的篇章里是于娟老师想要警醒我们的关乎灵魂和理想的超脱情怀,面对死神一步步紧逼却依旧谈笑自若的她,不仅仅只让人感到钦佩与感动,而更多的是我们对她的喜爱,在她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的躯体里,蕴藏着令人折服的生命力于娟老师终究还是走了,带着遗憾走了,留下还未尽够的孝心、未共同经历更多风雨的丈夫和最割舍不下的蹒跚学步的儿子。她传递完生命的感悟之后走了,留下许许多多被她感动却不曾与她相识的读者和她一直筹划却也未曾成功开展的能源林项目。她此生的未完成,会有更多被她感染到的力量来帮她延续下去,也希望读完她生命日记的所有人,能够在于娟老师所达到的灵魂高度之下,让自己领略到的精髓去弥补自己还没来得及致力的此生待完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0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