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最新研发
机器人6秒写成四川地震新闻
图文并茂且自动发布
西南科技大学 文艺学院 广播电视学 任祎寒
5月29日上午10时14分,一阵轻微晃动后,一张配有“楼上看热闹的是四川的,楼下茫然的是外省的”的图片在空间和朋友圈刷屏,图中一寝室楼下站满了男生,他们大多光着身子,甚至只穿了一条内裤。但楼上,也有人倚着栏杆若无其事地看着楼下……
这阵突如其来的晃动来源于绵阳市安县地区的4.3级地震。震后不到十分钟,一条据称由机器人写成的地震新闻开始流传于网络,其中包含了地震参数、震中周边村落的人口、地理及气候状况等,甚至还配有两张震中地图,可谓图文并茂,内容翔实。
经证实,这条近560字的新闻的确是国家地震台网新研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耗时6秒写成、并自动发布的。广大网友纷纷转发这条地震新闻,并表示惊叹:“机器人6秒写完‘四川地震’新闻,手慢的记者震惊了吗?”
设计初衷:更快、更准确、更丰富
国家地震台网在回应媒体采访时称,其研发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初衷,就是为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公众播报准确而又丰富的地震信息,以弥补记者在编辑、发布新闻过程中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内容方面的不足。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在几秒钟内编辑并自动发布的最新地震消息,除了包含地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关键信息,还进一步补充了地震发生地的地形、人口、经济、气候等背景资料,在保证速度和准确的前提下,给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地震相关信息。正如国家地震台网所说:“一方面,我们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确保快而不出错。”
机器人写稿:屡见不鲜
随着新闻编辑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写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时,《洛杉矶时报》编辑部机器人就在3分钟之内完成了地震信息的撰写和发布。除了地震领域,机器人写稿还被应用于财经、体育、经济等领域的新闻报道。美联社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用机器人Wordsmith撰写稿件,新华社也于去年11月推出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写稿机器人正凭借其准确性、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成为新闻编辑业的一大亮点。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在试验和改进后,将正式上岗运行,成为地震部门的得力助手。
机器人与记者:相互促进 共同提升
作为新闻行业的后起之秀,分分钟速成新闻稿的机器人引发了许多记者害怕被“抢饭碗”的担忧。就如同微博网友“上体杨剑锋”评论所说:“(机器人写稿)虽然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毫无可读性,但足以改变当今新闻业。”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机器人写稿的普及和发展,反而是对记者的一种促进和提升。机器人代替部分记者写稿发稿,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新闻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对记者的职业要求,那些只停留在新闻采写基础水平的记者,就很可能被淘汰。网友“观媒君”也这样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有趣的记者,如果你是一个爱调查的记者,你的饭碗不仅不会丢掉,还会因此端得更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喻国明在回答新华网采访时表示:“随着机器人写稿能够实现在灾害、体育、财报等规格化新闻资讯的精确、迅捷发布,并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智能化学习,未来新闻人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机器人无法完成的调查性、深度解释性报道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