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河洛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重要的成部分,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
为积极响应十九大会议精神,使优秀中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认识到优秀中原文化独特的魅力,进而推动优秀中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近日,一批来自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优秀社会实践队员也关注到了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史。他们带着探索和学习的态度,以及宣传和保护优秀中原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到了新安县这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对新安史进行探访,并为其拍摄《悠悠涧河水,汤汤新安史》的专题宣传片。
七月,细雨纷纷,实践队员初遇新安。站在历经千年沧桑的汉函谷关脚下,仿佛看到了它愁云残月般的血腥厮杀、战争风云;见证了汉唐时期两京之间乃至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岁月流逝,但汉关犹存,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旧能感受到它的雄姿风韵。
初识新安,实践队员们走访了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张坊故居。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我们先参观了张坊故居,进入过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张坊先生的铜像以及他身后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八个大字,这或许就是张坊先生对人生的感悟。紧接着,我们先后了解了张坊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康有为、于右任等文人的传世佳话。随后,我们便前往千唐志斋,去探寻张坊石刻唐史的墓明志。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越时空,与青石对话。透过纤细、华丽的字里行间,一个个消失千年的背影,逐渐清晰起来;一方方黝黑的墓石,恍惚间映照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铺陈出一段段前朝往事。或许正是因为有张坊先生这样的文化保护者,才让我们感悟到历史的厚重,才为新安历史增添了历久弥新的文化名片,更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新安,一个有着两千年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存活在杜甫忧国忧民的“三吏三别”中,更活在当下。它既古老厚重,又年轻有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实践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新安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惊讶于它现如今的飞速发展。整个县城都散发着现代化城镇的气息,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干净的街道,当地居民生活十分幸福。
纵观新安近十几年的发展史,不得不提的便是土古洞村―红色革命老区。它被称为洛阳“南街村”。第二天我们便慕名而来,我们首先走访了村委会,向其工作人员详细的了解了土古洞村的发展历史。起初土古洞村只是一个贫穷的“红色小山村”,为了摆脱贫穷,实现集体富裕。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坚持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掀起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动”热潮,全村上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才逐渐摆脱贫困,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随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精神支柱――毛泽东纪念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注意到土古洞村在坚定不移的走红色革命道路的同时,也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土古洞村得名于当地的“千年古洞”。“土古洞洞天福地,古村落落叶归根”,土古洞村作为洛阳的传统村落之一,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所谓文化是根,谋发展,就要重传承,就要落叶归根。 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液态。新时代的洛阳师范学院的青年们更加坚定了对弘扬中原文化的决心,因为这是我们中原人民的血脉和灵魂。同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并且了解优秀中原文化,让整个社会为中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在新时代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天地悠悠,风云激荡,沐紫气、披秦月、抚汉垛、谒北魏石窟、品唐风宋韵……在新安大地上,掬一捧水,就能聆听到一段动人的故事;抓一把黄土,就能感触到历史脉搏的律动。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参与者。潺潺涧河水,汤汤新安史。愿潺潺涧河贯穿新安古今,经久不衰,助力河洛文化,为中原文化增添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9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