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暑期三下乡“扬舲”实地考察柳编文化
“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临沭”临沭柳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柳编作为一种纯手工艺术,是如何经历地起历史长河的考验,直到今天还在熠熠生辉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青岛大学“扬舲”团队赴临沂市柳编主要生产地河东区以及柳编之乡临沭县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
——编织中致富-对柳编经济效益的调研——
“扬舲”一行先后来到了带领当地村子脱贫致富的腾盛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当地规模最大的柳编公司——白云工艺品有限公司,系统参观了柳编工艺品从样品模具、初级成品、染色、晾晒、涂漆、装箱的完整生产流程。并欣喜地了解到, 柳编生产通过丰富造型的设计与广泛用途征服了众多外国客户,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收获了众多海内外订单。通过走出去,大力宣扬了中国的特色民俗文化。
公司董事长还带领成员们参观了柳编原材料——杞柳的种植区,来到当地制作柳编的农户家中进行考察学习。走在临沭的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在为柳编忙碌着——乡间道路上大车小车在运输柳条和柳编产品,大街小巷都在劈柳截柳,沿街房内三五成群的编织女工边编织边谈笑。可谓是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在这里,成员们了解到了杞柳的生长环境,认识了凝结手艺人的智慧设计出来的专利去皮机器与浸泡柳条的水池。柳条根做艺术品,柳条做实用品,柳条叶喂牛羊,柳条可谓是浑身是宝。难怪临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把锥子一把剪,马扎一坐搞柳编,不用出力不晒脸,足不出户就挣钱”。
“临沭干燥的环境非常适合柳条的生长、柳编的保存,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所以可以长足发展。而且妇、老、弱、残都能从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首选的就业平台,为农村脱贫、乡村振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无能耗、无污染、绿色环保、传统高效的优质产业!”“白云”董事长李开超给成员们介绍到,“临沭柳编年出口二亿多美元,有二十多亿元的社会产值。不但在山东,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也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手艺”与“守义”-对柳编艺术价值的探寻——
对柳编的经济效益有了初步认识后,“扬舲”一行又来到临沭拜访国家柳编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先生,进一步了解柳编的艺术价值。杨先生首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他退休不退职,毎天不间断的创意创作柳编艺术品。老伴调侃说:“他啊!一天不编就手痒痒!”。干净明亮的房子里摆满了带有吉祥寓意的龙、凤、葫芦等栩栩如生的柳编作品。杨先生还热情地向成员们展示了珍藏几十年的设计手稿与各级介绍信,以及社会各界来此参观留言的留言簿。虽然民间俗说:“能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可杨先生不是这种风格,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便再忙,对于社会各界的拜访或是考察,他都是来者不拒的,自己还在世界各地开设工作室收徒传艺,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柳编,感受到柳编文化的美,让柳编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手艺人都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国家的软实力啊!咱无论如何,也得让柳编好好地传承下去!”杨先生激动地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国家文化的繁衍继承,杨先生是“手艺人”,亦是“守义人”。
采访过后,在杨先生的带领下,成员们进入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一览风采。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国泰民安等大型柳编艺术品,无一不是国内外独一无二的珍品,杨先生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艺术就是要大胆的创造!”。还现场随手拿起柳条就为同学们编起了柳编。杨先生一边手上忙活,一边告诉同学们:“柳编最重要的就是工匠精神!这小小的一根柳条,怎么就能变成人人称赞的工艺品了?靠的就是受手艺人耐心的编制!不能急,不能躁,耐住性子,这一个工艺品就出来了!”柳编匠人将自己的精神与情感通过一根根柳条注入编织作品之中,正是作品中所蕴涵的工匠精神,不断感染后人、传承文化、给柳编传承以力量支撑。当大家问到“柳编对于您有什么意义”时,杨先生深情地说“柳编就是我的生命,我这一生和它分不开了。”
通过两天充实而有意义的实地调研学习,成员们收获满满,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收获与贡献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圆满完成了团队任务。 柳编手艺在代代传承中守义,令亿万人民受益。希望在共同努力下,柳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与精神文化价值,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05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