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军工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东峪村原村支书伊永刚采访实
“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在与伊老的交流中,军工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播撒于实践队员们的精神土壤。实践队员们会牢记军工精神,并积极开展军工文化的宣传活动,希望激发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拥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为深入挖掘山东省小三线军工企业所蕴含的军工文化,继承和弘扬军工人的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7月14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知行蒙阴”实践服务队前往蒙阴县岱崮镇东峪村采访原村支书伊永刚,听伊老讲述东峪村村史,挖掘军工文化,追溯三线记忆。通过本次采访,实践队员们深刻地了解到了军工文化,将“三线精神”植根在心中。
在对伊老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岱崮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后,这里形成了浓郁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军工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岱崮人民为祖国的解放大业,充分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气概,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51军380团于1939年曾入驻东峪村望东海,在团长于学忠的领导下,当地人民积极抗日。1945年离开,在东峪村驻守了整整6年。1943年,肖为东等党员在蒲扇峪成立党支部,并组织开展游击战争。1946年,沂水的7支队伍带领游击队员进驻岱崮,东峪村解放。在孟良崮战役时,陈毅指挥部先安置在东峪村李峪,陈毅元帅在这里指挥战争一天一夜,后由于战争需要,推进到野店镇。在战争期间,东峪村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解放军战士安排住宿,提供干粮,并自发组织了担架队,从前线运送伤员,成为支前先进村庄。前线战士浴血奋战,青山埋忠骨;东峪村村民踊跃支援,兴国保家。铸就了岱崮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1963年,“三线”军工模具厂成立工作队,省委委员李春芝任总指挥,正式在东峪村建厂,东峪村村民们热情高涨,无私奉献出土地900余亩,忍痛搬迁100多户,义务出工装卸、施工,有效的支援了军工建设。1983年“三线”厂停产,进行了军改民改革,村办企业兴起,先后创办了自行车厂、翻砂厂、酱油厂、拖拉机厂等,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而三线军工精神仍深深植根在岱崮土地上,留存在沂蒙人民心中。
“要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以舍小家来顾大家的军工精神,岱崮人民从未忘记。在我们为国家军工业取得的光辉成就而欢呼雀跃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在功勋卓著的背后,有这些默默付出的三线军工人,成就了我们的骄傲。
实践队员在与伊老的深入交流中,了解到了东峪村的村史,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村子的那些峥嵘岁月。深入地挖掘了军工精神,通过倾听伊永刚村支书的动情讲述,队员们仿佛跟随伊老回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军工人们临危受命,恪尽职守,不管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他们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军工建设,使我国的军工企业的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回眸军工建设,尽是卓越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27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