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循环起来
我国的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赵家荣告诉媒体:经过近10年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37.6%,比2005年提高了37.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4年,我国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13.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2014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1.5万亿元,从业人员2000万人,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近2.5亿吨,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节能近2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1.5亿吨。”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一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化。“十三五”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到循环经济,一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本身成效的指标体系,比如资源产出率等;二是评价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绿色化程度贡献的指标。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伴随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等的深入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将加快形成,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践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作为实践的指导。第一,系统分析的原则循环经济是较为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其基本工具是应用系统分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学科。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济思维理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违反了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像石油、煤和淡水等多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对此不加考虑,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是竭泽而渔。生产向自然界排出废弃物,生态系统的容量有限,不考虑这一点就是自毁基础。所以经济生产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同样,社会消费也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必须遵循基本的生态客观规律,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考虑,取得系统内各主体的和谐发展。
第二,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其生产中具有生态系统的成本。任何一个工业生产者在投资时,必须考虑自身资金情况,而借贷就需考虑偿还能力。同样,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应该有一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生态成本,是指进行经济生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以河流取水为例,传统工业取水,只考虑取水的工程、机械和人工的成本,而不考虑水资源的成本,并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认识相对水是富有资源时是对的,如取用海水;但如在取水后形成断流,破坏了下游生态系统,就不仅水资源有成本,而且有高昂的水生态系统成本;而向水中排污,破坏了水的质量,这是另一种用水,同样有高昂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应该有一个总量控制的概念。如从河流取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数百例统计研究,得出在温带半湿润地区从河流中取水不应超过河流水资源总量40%。即从整条河流中取用水资源总量40%以下的水,不至于造成断流,或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情况下,可以保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第三,“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所谓“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的。这就能在源头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例如,我们使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使包装简单实用而不是豪华浪费;使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最少。再使用(reuse)原则,要求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使用。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弃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
循环经济可以提高物品利用率,降低物品使用成本,进而刺激人们更多地使用物品,是新是旧已经不是核心问题,这跟共享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共享出行的结果是刺激了出行需求,让出行市场更加繁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34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