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邢台7月19日电(通讯员 刁泽玉)7月19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承冀小队奔赴河北邢台威县,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花大鼓)的探寻与学习。
日前承冀负责人已与梨花大鼓传承人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合作共识。承冀队员在传承人的带领下一路来到了威县影剧院。威县影剧院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洺州镇,是一座综合性、多功能、配套全、较先进的影剧院。这一方面为当地梨花大鼓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场地支持。
图为梨花大鼓传承人为承冀队员讲述梨花大鼓的历史发展
在传承人一路的带领和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梨花大鼓传至今日实在不易。“梨花大鼓的传承曾经一度落寞,不过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演出的《广场思亲》荣获全国优秀曲目奖。这才使得梨花大鼓又日益繁盛起来。”承冀队员在传承人的带领下一步步的深入非遗的承继之路,自2008年起,梨花大鼓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传承人群日益增多,所以今天才能所知。
了解以后承冀小队也跟随传承人进行了简单的学习,首先两位传承人张君丽老师和宋一月老师来进行示范。随后队员们也都学起了张君丽老师的花腔,曲目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队员们学的有模有样,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一定的曲艺知识,但是学习的热情丝毫不减。队员们随着乐器的声音,一点一点融入历史情景之中,不由得为梨花大鼓的感染力所叹服。
图为承冀队员与传承人一同表演《七律·长征》
表演结束之后,张君丽老师和宋一月老师针对一些基本的乐器问题对承冀队员进行了细节教学。首先是“鸳鸯板”的教学,从持握方法开始,老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先用左手持握,把底板直形一边冲着手掌的方向,平放在中指和无名指的上方,食指和小指贴放在板上,再将小指弯曲贴向手掌,从而让出上板的击打空间,然后将中指、无名指的上指节弯曲将板扣紧。最后把上板取中放在食指上,轻轻击打,便可碰击出声。
击打时,张君丽老师提到的要点是“虚打”,不能用手指用力的碰撞。用力要用巧劲,而是否会用巧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鸳鸯板的音色。队员们学习的十分认真,老师也很是细心热情。
其次是演出身姿情态教学,张君丽老师言传身教的向我们展示舞台演出时演员的形态。从身体的姿态到手指的指法,细节之处无微不至。基础教学之后,队员们开始试着学习乐器演奏,梨花大鼓和鸳鸯板比较容易学习,而三弦才是后面的重头戏。据悉,就连学会三弦的拿法都要最少三天的时间。在宋一月老师的教导下,几位队员也开始了一番虽笨拙却也努力的练习。宋一月老师介绍道“三弦”的指法与古筝类似,不过三弦主要是依靠左手的演奏技巧担负了整个音乐曲调的进行。所以调整左手的指型是学习三弦的重中之重。”
图为宋一月老师为承冀队员教授三弦的弹奏方法
经历了一上午的学习,承冀队员也算得上是“半个传承人”了。梨花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承冀实践队也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梨花大鼓真正的被社会大众所周知,使有志青年纷纷争做传承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70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