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沂南7月22日电(通讯员·冯诗怡)7月21日下午,山东工商学院“乡情千里望沂蒙红色青春共逐梦”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到了国家AAAA级景区竹泉村——叶婆娑,水叮咚,一个美如仙境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走出仙境,步入凡间,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了红石寨,红石寨坐落于山头,砖红色的围墙在一片绿意的山头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威风凛凛。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么一个门口摆满大炮,插满寨旗,战意十足的寨子守护的是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21日下午,队员们走入竹泉村,一时间被清凉的翠绿包围。斑驳的石块路旁,泉水载着泛黄的竹叶徐徐流过,时缓时急,缓时静谧如画,使人静心愉悦;急时如孩童嬉闹,让人精力充沛,村外的炎热与喧闹似乎是被这翠绿的屏障隔离。在这里,只有清凉,在这里,只有惬意,在这里,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在指尖划过,走的缓慢,仿佛只要将手轻轻一握,就能将湿润的时间握在手中……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双 摄
竹林中的水车,不仅成功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也紧紧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水车有着简易又巧妙的木质结构,即使是小朋友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亭下流过的泉水舀起。孩子们轻轻用手接过泉水,把它拍在脸上,撒向空中,孩子和队员们的笑声夹着水雾在竹林里回荡。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瑞普 摄
队员们惊喜地发现竹林中还藏着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一种精美的陶器。陶器通体显蓝黑色,第一眼看去,陶器里似乎有着还未倒尽的墨水,有的是一颗颗水珠,挂在杯壁上;有的汇成一股细线,向杯底流去;有点已在杯底汇聚,好似一眼小小的墨泉。但是躺如你好奇地摸摸杯壁就会发现,这些晶莹剔透的墨水是杯壁的花纹,也许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瑞普 摄
很快,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来到了竹林的最深处。四四方方的石块围成了一眼小小的泉井,那泉井藏在一个大水池中,队员们用长柄的小竹筒舀泉水往被子里装。那泉水常年保持18摄氏度,冬暖夏凉,听说喝了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队员们互帮互助,每个人都美滋滋地拿着慢慢一瓶的竹泉村泉水。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瑞普 摄
下一站,队员们来到了红石寨——一座以凤凰图腾为肇始,用历史传说作脉络;凤凰涅槃红石成墙,自然物产草木建房,颇富民风遗韵的山寨。驻足在山的高处,回望来时的路。苍山层叠起伏,被深深浅浅的墨色渲染着、包围着,到处穿檐绕壁。远处烟雾缭绕,群山若隐若现,似梦似幻,如同在仙境一般,又疑是走进了又一个人间仙境。清新的味道在山间弥漫,绿水在山脚下静静地守候着,让我不忍去惊扰此时此刻的安宁与和谐。但一回首,又会因映入眼帘的这抹铁骨铮铮的红色而心生肃穆之情,尤其是知晓这砖红的寨墙守护的是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敬慕之情更甚了。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双 摄
红石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八卦楼的结构样式,它集合了山东省酒瓶、指画、面塑、徐公砚、古油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馆内有墨随指到,有浓有淡,亦干亦湿的手指画;有层次与色调丰满,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的烙画;有唱腔优美动听,曲调易唱易学,语言生动风趣的周姑戏……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双 摄
左氏面塑坊中“左氏面塑”第五代传人——左安胜,正在给面塑的女娃娃“施以粉黛”。这位非遗传人出事于沂南县张庄镇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手艺,13岁时就能捏出百余种面塑作品。他在祖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熟练的掌握了制作面塑的各种技法和技巧,他所捏制面塑作品柔润鲜明,不裂不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左氏面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2014年“左氏面塑”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红石寨景区的“左氏面塑”工作室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在他不到30平方米的展馆兼工作室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其中有许多是以抗战背景的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国情,也许他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建党70周年的华诞庆祝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双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72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