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沂蒙历史文化,总结沂蒙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磨练自身,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山东理工大学“岱农崮业”社会实践团于2019年7月12日——7月21日赴临沂蒙阴岱崮镇开展基层干部访谈及口述乡村历史活动,通过基层干部的口述回顾岱崮镇的历史记忆,红色故事,桃产业发展历程;学习沂蒙精神,传承历史文化。
访谈对象:丁家庄村退休老干部宋炳山
访谈地点:丁家庄村村委会
访谈时间:7月16日上午
访谈形式:问答
访谈主题:丁家庄村发展史
2019年7月16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岱农崮业”实践团赴丁家庄村采访村里老干部宋炳山。诣在听宋炳山老人讲述丁家庄的历史,学习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宋炳山老人步履蹒跚来到村委会接受实践团成员的访问,令实践团成员们很感动。宋炳山老人已经76岁了,耳朵有些背所以实践团成员和老人沟通时有些困难。首先,访问先从老人自身经历开始。老人说他18岁的时候在村里当过书记,一直干到1967年,之后就不干了,那年他才23岁。团支部书记干了两年,后来又不干了,出去打工,在外面修桥、修渠道。架在马路上很高的那个东山渠道就是宋炳山老人修建的。当年宋炳山老人带着各个村的人和水利部门一起修水渠,从水库一直到坡里村,连接了镇上各个村。这段工程一干就是三年,当时生活很困难,修水渠的任务还很艰巨,从水库引水灌溉到每个农田,三十多里,但是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完成任务,水渠修的就比较顺利。修水渠的水泥是国家提供的,石头是村民们自己从山上开采的。差不多到了1961年,水渠才修建完成。修过水渠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前因为没有水不能种麦子,所以粮食的收成也不是很好,有了水以后,粮食作物都长得很高,产量也高了。丁家庄这个地方就是种麦子,才提高了生活水平,能吃饱饭了。生产队分麦子,每个人都能分到很多,后来种的其他粮食作物也多了。水渠一直用了很长时间,后来有一处地方因为用的时间太久了就塌陷了修不好了,后来就改用水泵了。现在条件好了钻井抽水。以前地里种的青菜都长不好,因为还在小的时候就被吃了,遇到荒年,树叶都吃了。过去很穷,没有粮食,宋炳山的爷爷奶奶推着小推车带着一家人六七口子都逃荒去了山西。宋炳山的爷爷奶奶也都在山西病故了,最后只有宋炳山老人的父亲回来了其余都留在了山西。大约在八几年以前,山上的树都被坎做柴火用了,山上光秃秃的。现在变化太大了,冬天里烧煤烧气供暖,也不用上山砍柴了。而且以前也没有吃的这么好,现在生活逐步提高,和过去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宋炳山老人回到丁家村之后在村里当了指导员,也就是现在的书记。从1945年开始一直在村里干了六七年。桃树是从90年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各处种庄稼的人很少了,几乎家家户户有桃树。当时刚开始种桃树的时候,还害怕不种粮食会过不下去,但是种桃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挨家挨户都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桃树。慢慢的经济条件越来越高,吃饭也不愁了,各方面都变好了,现在不仅要求吃饱还要要求吃好。但是早年间桃的销路也是波折。一开始的时候,长途贩运的人在这开始运桃往南方卖,后来他们挣钱了,就很频繁的来这儿拉桃。因为这里是山区,山区的水土比较好,种出来的桃子色泽好,个头大,糖分高。有些地方种的桃长的很大,色泽也很好,但是口感不行,原因是他的水土没有这里的好。咱们这的桃无论大的小的都特别的甜。现在主要发展果品漂亮的,水气好的,个头大的,口感好的桃种植。后来谈及村里人口流动问题,宋炳山老人跟实践团成员说,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外出务工了,有一小部分在家种桃。种桃就是要靠天吃饭,天气好收成就好,桃的价格就买的高,收入也好。宋炳山老人还跟实践团成员说今年收入不太好,价格很低。桃主销南方,卖往北方的少,前几年有销往东北的,但是很少。为了环保,这边的桃加工厂很少,小的桃子就不能用做加工,而且没有人会买小桃子,大家都爱买大桃。
随即实践团成员问了宋炳山老人在种桃之后吃住行方面有什么变化,老人回答道不吃自己家种的粮食了,平时吃饭可以买着吃了。以前住茅草房,就是用那种小麦杆做屋顶,春天特别干燥很容易着火;后来住瓦房,一开始当地没有砖瓦,还要去博山那边运过来;再后来就开始盖楼房了,然后越来越多人都盖了楼房。当年刚开始修大路,政府出了一部分的钱,村民们出力,但是路得年年维修。当时都是土路,而且很窄都是羊肠小路。现在条件好了,山上都铺上了水泥路。宋炳山还说“国家领导人现在都开始提倡改革,越改革生活就越好”。
山上的绿化很好,果树都是咱们村民人工种的。刚开始的时候果树栽在山顶上。现在山顶已经不栽果树了,因为把桃子摘下来再运出去,特别的费事。山上的树,都是过去老百姓自己摘的,还有一部分是她自己生长出来的,像一些荆棘什么的,杂草,都是它自己生长的。现在山里进去已经不好进了很长时间没有人上去,路已经消失啦,其实这也是对山的一种保护,大约有十几年以前山上还是啥都没有,当时人都会去山上弄柴火,现在山上已经没有人去了,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太大了,之前粮食都是不够用的,柴火也是不够用的,现在不用烧柴火家家通了煤气。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打的井。过去都是用的压水井现在不要了,现在有水泵,直接就出来水了,更加的方便了,当时用压水井的时候,一桶水要提好一会。以前在山上住的时候,要去河边挑水喝,当时的桶还是比较大,挑着水也比较多,但也比较沉,最开始是用的木桶,后来用铁桶,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谈及交通的发展,老人真是感慨万千:“交通是省劲了,想去哪里都能去。现在从这里去蒙阴县城一个小时就到了,以前团支部书记开会,背着被子,去蒙阴县要走一整天,当时招待所连被子都没有,只有一张床,当时春天早晨起来就走到了下午,天快要黑的时候才能到,当时还是年轻走得快,当时抄近路去蒙阴县,在路上走累了,就在河边喝口水,吃自己带的口粮,但是在那时候也是苦中作乐,吃饱了在树底下一躺,也是挺开心的一件事”。
从公路到住房,用水,吃饭,这些问题全面性的得到了解决和完善,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为当地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3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