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三河古镇历史文化和特色传统民风民俗,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实践调研团队来到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开始开展调研活动。7月8日,秉承友好交流的观念,团队与合肥学院管理系赴三河镇历史成就观察团队开展有效合作,团队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和民风民俗采集活动。
高校合作,优势互补
炙热的阳光使空气泛起了波纹,烈日炎炎下安徽师大赴三河古镇文化调研团队来到三河古镇,在宾馆团队偶遇了合肥学院经管系的实践队伍,队长李瑶瑶主动上前向合院队长李弈询问情况,队员们迅速将行李放置好,到宾馆大厅与合院团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讨论会。
会议中安徽师大的副队长傅亚炜向两队成员阐释合作共赢理念和预期成果,两个团队的合作既能发挥合院团队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长处,又能发挥安徽师大团队深入掌握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长处,一起做问卷调查是最好的选则。“问卷调查确实是个合适的方案,那我们就向居民和游客发放问卷,正好,我们比你们提前两天这边,还可以给你们带路。”合院队员张鑫接着说道。其他队员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声此起彼伏,大厅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双方在讨论中达成一致,两队的队长相视一笑。
讨论会结尾,合院指导老师方老师总结,两团队的合作,使调研活动多样化,不仅包括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还包含了高校合作,增添了实践的方式,突显了实践的特色,他希望两队能供友好合作,共同进步。
图为两团队在三河古镇的合照。通讯员 李思远 提供
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两支队伍共携105份问卷,兵分两路进行问卷调查。队员们走在古朴的街道上,高低起伏的屋瓴错落有致,青石小路曲折地向前延伸,棕红斑驳的门扉微掩。一位坐在台阶上吃早餐的老者看到队员们,笑眯眯地问道:“伢子哎,醸早你们在即块子搞什个呀?”“爷爷好,我们是来这边搞传统文化调研的大学生,想向你们了解一下有关三河古镇传统文化的东西。”队员何华东弯下身子回答道。老者起身,边向屋内走边说:“大学生哟,我家里也有个大学生哩!你们到我家里头来,我让我孙子跟你们讲。 ”在老者的引导下队员们采访了暑假回家的安徽大学的学生方永出。他告诉队员们,对于像羽扇、庐剧、米酒米饺之类三河古镇传统的东西,他都是从父辈、祖辈那里了解到的,对三河古镇的发展,除了商业化过度外,他表示,“三河古镇有那么多传统文化、名人故居,未来的发展我是很看好的!”队员们走遍了古镇的居住区,将手中对居民的问卷悉数完成。
图为两队成员合作采访古镇居民。通讯员 李思远 提供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三河古镇的街道上穿行,一些游客驻足于景点前,一些游客停留在商铺中,一些游客三两成群的合影拍照,队员尹淑彦深吸了一口气,挂上微笑迎向游客们,“您好,我是安师大的学生,正在做实践调研,可以耽误您几分钟吗?”烈日下3个小时的询问,五十多份问卷被全部回收。两队在古镇万年台汇合时,晶莹汗珠布满队员们的额头,队员湛娇娇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问卷,笑意盈盈道“有了这些问卷,我们就有了关于居民和游客对三河古镇传统文化态度的数据,这对我们文化调研活动来说意义重大!”
姓氏灯笼,寻得风情
问卷调查过程中,安徽师大的队员们偶然发现,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悬着一种白底红字,用油纸和竹条扎成的灯笼,灯笼上还密布着六边形的图案,在询问过几家商铺,但没得出什么结果后,队员们在鹊渚廊桥一旁的荫凉处寻到几个正在乘凉当地居民,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者解答了队员们的疑问,挂什么姓的灯笼代表这家人姓什么,至于灯笼上“河南郡”“御南堂”“延陵郡”“怀德堂”等字样,是这家人供奉在宗庙里的一种名号,代表这家人同宗同姓人取得的最高官职或者获得的荣誉。
图为队长李瑶瑶在纪录有关姓氏灯笼的信息。通讯员 何华东 提供
”我就是看三河古镇每家每户都挂着这种白底红字的灯笼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红灯笼不一样,模模糊糊感觉上面的字应该和血缘宗法有点联系,没想到还真有点有关系!真是意外之喜!”队长李瑶瑶在向安徽师大团队指导老师文学院教授詹绪左老师汇报工作时说道。詹老师称赞,队员们能将实践活动与自身专业、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善于思考,善于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希望队员们能继续保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4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