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北京的气温今天在35摄氏度以上,而实践队员们进入圆明园的第一感受竟是远离了炎热和嘈杂。高大魁梧的杨柳,浅底嬉戏的游鱼,翠绿的荷叶和随处可见的岸上花朵,人群聚集在湖心岛上扇凉,这一切足以让人忘记头顶炽热的阳光,一心只想沿着池水走进圆明园更深处的记忆。
7月21日,西华师范大学国旗班“青年观察家”暑期实践队走进圆明园,开展以游览和实践调查为目的的活动,在园内问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变化”,25名实践队员分开行动,观察、认识圆明园遗迹,问答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程。
“请问您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什么感受呢?”,“那感受多了呀,就我们以前刚来北京上学的时候,还是58年,那时候北京大学外面片区还有坟场呢,后面从60年到63年都吃不饱饭,吃饭得用粮票,坐飞机也不容易。现在北京就有地铁了,从一条线修到现在二十多条线,多方便啊!你看你们现在从四川过来挺容易,我当时从上海到北京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呢!”一位坐在湖边纳凉的老爷爷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谈到,“还是你们年轻人好啊,发展起来不受约束!”
(图左一为受访者,北大学子,现在是一名退休教师,成婚五十一周年携妻子到圆明园观光风景 记者 王运文 摄)
帅气的老爷爷身边坐着他的老伴,是一名毕业于南开大学,如今依旧风姿绰约的奶奶,队员们在自我介绍之后把调查问卷交给了奶奶,奶奶戴着眼镜认真地填写着报告,她一边问队员们卷子上的题这样填好不好,一边和身边的老爷爷搭话交谈,他们的感情很好。圆明园荷花塘上的风在阳光下吹拂着头顶的柳叶,突然有点好奇两位老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爷爷说到:“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现在是一名退休教师,我老伴啊,是重庆人,是南开大学毕业的,是一名研究人员,我们住在北京六十多年了。”奶奶好几次说到她与爷爷51周年的金婚,脸上都带着闲适又温柔的笑意。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意气风发,这是队员们对这位老人的刻画。他说:“国家的教育改革做得好啊,以前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国家改革,想上大学的孩子基本都能上,只是层次不一样而已;国家把文化教育提上来了,现在到处都是展览会,搞创新发展,那是年轻人的事,我们退休的就每天安享安享晚年,逛逛园子挺好的。你们没经历过那段艰难的时期,不知道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老人还主动提到现在的住房条件——“北京的住房条件变化也大,现在是四百万常住人口,不过加上外地的都上千万了,那以前什么样啊,学校周围光秃秃的,现在什么都有;以前,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都是好东西,现在生活提上来了,那液晶电视多大多好看啊,不像以前我们插天线收台的时候。“,队员们又问老人家现在住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子,奶奶答话了,说,住的单位分房,条件越来越好了,挺方便的!
和奶奶的对话总能感觉到岁月赋予的智慧,奶奶知道队员们是四川的之后,甚至跟队员们说起了家乡话
“也祝你们梦想成真!”
最后与两位老人分别时,老奶奶笑着这样对队员们说。
在经历了发生在这个国家心脏上的所有好与坏,苦与乐过后,时光呈现出现在的安宁与幸福,这就是当初奋斗过后最大的回报。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队员们听到的北京变化,是一切由旧到新,从慢到快,由弱到强的过程,队员们发现原来不仅仅是离北京千里之远的四川或者其它省市经历了曾经的侵略、贫穷和坎坷,70年进程里同样波澜的首都城市也一样,只是时间的前后顺序不同罢了。
(图左一为接受调研的另一位老爷爷,80岁高龄的他坚持为问卷中的贫困生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记者 谢思齐 摄)
拜别老人后,抬头再看这个曾经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过的园子,现在这里种满了荷花和树木。圆明园,不仅有废墟前人们的叹息和怀念,也有平静盛开在无边池水中旺盛而娇艳的荷花,游走其中的行人不仅拍下“大水法”破败痛心的遗迹,也拍下这里令人赞叹的湖底游鱼和鲜花,荷花节在这里的夏季开办得如火如荼,烧抢走了的宝藏到最后也成就了一个爱国主义的课堂,民族痛而时时深省,又何尝不是一件益事。灾难不一定是绝对的灾难,创伤也不会永远都在流血,正如现在看到的圆明园,是一种废墟上盛开了鲜花的美丽;也正如七十周年的祖国,正在经历近现代史的洗礼,走上更光明伟岸的道路。时间是最好的例证,祖国七十周年,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88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