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感受新时代大国风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棠书院大国重器实践队在老师带领下,踏着仲夏的晨曦,驱车前往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走近FAST,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的风采。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黔南的喀斯特地貌里峰峦层叠交错,盘山公路千折百回,从克度镇下榻的酒店经过半小时的山路,实践队抵达了天文台的大门。一路上高低起伏的山峰令队员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深山中曲折山路的开路者更令实践队员们崇敬佩服。
恰逢FAST停机维护,实践队得以有机会进入天文台内部。接待实践队员们的是负责FAST日常观测工作的杨磊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一路走一边初步了解天眼的情况,径直来到了天眼的面前。
实践队和杨磊工程师在天眼边 凡德奇 摄
“惊奇和震撼!”——这是实践队员们初见天眼的一致感受。500米口径的天眼规模宏大,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天眼,以往无数次在媒体中见到的天眼图片所不具有的细节一一清楚的呈现在实践队员们面前,队员们内心中覆盖着天眼的那层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跟随着杨磊工程师的脚步踏上天眼圈梁上的走道,实践队员们沿着圆形走道绕天眼而行,一面走,杨磊工程师一面为队员们细致讲解,队员们不时提出疑问,杨工程师均为认真解答。每接近一个部件或一种结构,杨磊工程师总会为大家讲述其原理和功能。通过介绍和解答,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天眼的组成构造,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建造施工,运行维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从直观上感受了大国重器的恢宏伟大,更从各方面的细节深入了解了其他时间难以学习到的专业知识。
杨磊工程师为同学们近距离讲解天眼 凡德奇 摄
“拉索疲劳问题和动光缆是我们在天眼建设过程遇到的最大的两个问题”,杨磊工程师在回答实践队员提出的关于天眼建设中遇到的的困难的问题时指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杨工程师接着补充道“天眼项目对拉索疲劳的要求极高,甚至超出国家标准两倍。依靠与其他企业协作攻关,终于将钢索达到了要求的强度;而关于动光缆,我们知道光缆反折后就难以传输信息,我们采用动光缆可以弯折,满足了项目中的特殊需要。”依靠天眼建设者和各院所单位的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和共同努力,天眼得以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屹立起来。
在近距离接触天眼之后,实践队来到了位于天眼旁边的FAST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会议室里,实践队员们先观看了关于天眼建设的短片,短片据介绍是杨工程师当时的同事忙里偷闲拍摄的,真实反映了天眼的建设过程,令人感受到天眼工程的宏大和建设工作的艰辛。
随后,实践队与杨磊工程师在会议室展开座谈,进一步提出了技术之外的关于天眼建设、工作生活、科学成果、对于南仁东先生的认识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的建议等问题。
队员与杨磊工程师座谈 凡德奇 摄
对于天眼建设,杨磊工程师强调,天眼是依靠各单位院所和当地人共同的团结奋斗所建成的。其中包括各领域的优势企业,也包含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也包括天眼台址附近参与到施工建设付出劳动的居民。
而实践队员提到关于南仁东先生的问题时,杨磊工程师眼中闪烁着敬仰的目光,“他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到施工现场,尽管他在北京还有其他工作;他到现场时总是闲不住,总想到处看看,对待FAST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对待工人友好,对他们十分关心……”杨磊工程师感叹,这就是南仁东先生毕生的心血!
被问及自己的工作生活时,杨工程师显露出满意和从容,尽管建设初期工作量大,住在板房中环境恶劣,但随着FAST进入日常观测阶段,工作逐渐轻松,他表示愿意承担起一个大国重器工程师的责任担当,再苦再累,也要不懈坚持。
同时杨工程师也孜孜不倦的为实践队员们提出了关于专业发展的建议,嘱咐大家要把专业学好,将来能报答祖国。听到杨工程师的话,实践队员们联想到实践队所属的海棠书院的座右铭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份个人与社会、小家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的家国情愫油然而生。
实践队员在国家天文台前合影 凡德奇 摄
结束在天文台的行程,实践队乘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位于天文小镇的天文体验馆,在对天眼有了直观了解之后,实践队员们再来看关于射电望远镜的介绍,均表示收获良多。
天文馆中现代技术展示出的浩瀚星尘,脑海中徘徊着的天眼的宏伟形象,一齐萦绕在一起,激励着大国重器实践队从此重新出发,继承天眼建设者们的奉献自我、不计功名的精神,有直抵苍穹的爱国梦想,并且为它像天眼巨匠们一样,终其一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88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