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郎凭木叶,凤侣藉芦笙
在黔东南苗族当地流传着“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的民谣。2019年7月8日团队在西江千户苗寨有幸观赏了苗寨儿女的芦笙和嘎歌表演。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不单单只是像长笛等乐器只是演奏,还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马郎凭木叶,凤侣藉芦笙”即体现了芦笙的意义。男郎楼下吹乐,女郎楼上对歌。笙声嘹亮,表爱慕之情;歌声悠扬,表娇羞之意。女郎若有意,便下楼用丝巾勾住男郎的芦笙,自此成了一对浓情蜜意的鸳鸯。
此外团队还参观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博物馆,据观察,芦笙的样式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地域之间有些许差异,具体体现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噶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非常有感染力。在许多节庆日都会进行嘎歌。气息绵长有力,歌唱者往往拖唱。在表演中,苗族女郎歌唱也会拖唱,让演唱更具有情感,让歌声更加悠扬。伴着男郎们芦笙的演奏节奏,女郎们的气息和节奏也在不断调整。整个表演歌舞结合,亮点十足,引人注目。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嘎歌和芦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对民族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苗族的象征。
2019年7月8日
通讯员 申屠杭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1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