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湖州调研新型“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小分队来到了全国重要蚕桑生产区——湖州。湖州具有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并且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践队于7月1日至7月3日走访了荻港村等3个发展桑蚕产业的村落,重点调研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
调研古村探现状——切身感受鱼塘文化,深入了解发展现状
荻港村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桑基鱼塘的所在地,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剥茧抽丝补贴家用。因此,实践队把荻港村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深入古村,实践队看到的是荻港村正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兴旺渔桑产业带动周边产业,并与研学旅游相结合,从而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穿过布满青苔的田间小路,实践队来到了桑基鱼塘所在地。放眼望去,古村风光尽收眼底,桑基鱼塘景色如画。高高低低的桑树伫立在池塘边,清澈的鱼塘一望见底,偶有鱼儿浮出水面,留下圈圈涟漪。旁边的江河上,满载着收获喜悦的渔船驶过,阵阵鸣笛声回荡在古村的上空,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鱼塘文化的魅力。浏览鱼塘旁的宣传栏后队员们了解到,桑基鱼塘是一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此形成一种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
走访湖东谈历史——与村主任谈发展历程,分析探讨经营模式
第二天,实践队来到浙江的“华西村”——湖东村。湖东村村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成员们,并详细地介绍了湖东村的发展历程和该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湖东村最初是个体农户为了生计而从事蚕桑产业,大多规模较小且多以补贴家用为主。前些年提出了部分企业利润用来租用荒地发展蚕桑产业,引入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将个体的蚕桑发展聚集起来,变为规模化的生产。
关于“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该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主管经营方面,下设股份制合作社及四个监督管理部门,用于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并及时解决农户的问题。村主任介绍到,这样不仅使农民的既得利益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加强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任。
考察园区寻问题——走访当地村民,探寻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万安村有一个由湖东村承包的湖东蚕桑园区,由于交通不便、标识不明,实践队成员只得通过过路村民的指引寻找园区,沿途队员们看到了很多纺织公司,但大多数冷冷清清,仅有几个员工在厂房内闲聊。曾经在这里工作的村民告诉队员们,在其发展初期,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卓有成效。但在后期,由于老板的经营理念、方式等的落后,导致这个蚕桑园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再加上蚕桑产业近几年不景气的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园区逐渐趋向没落。
如今的蚕桑园区,仅剩一大片的桑树还在坚守着,记录着这里曾经蚕农忙碌的身影,曾经桑果挂满枝头的景象,它们是蚕桑文化繁荣时的见证者,也是它衰落时的守护者,这片孤独的绿色,不免有些荒凉。
本次实践,成员们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对于湖州桑蚕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同样也是产业振兴的契机。实践队欣喜的看到,许多村庄已经通过创新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振兴蚕桑产业的新路子。这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但却是必要的。身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应感到任重而道远,要积极投身到传承和创新传统农耕文化的队伍中,留住我们千年的根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2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