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有一群外乡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学习随州历史,感悟本土文化的特色课程,这些人就是武汉理工大学“绿动青春”实践队员们。虽为外乡人,但课堂内容引人入胜,孩子们专注其中。“炎帝神农之故里”“中华古乐之乡”以及“寻根文化、寻根节”三大历史文化,在《追本溯源》课上为孩子们讲述着随州历史的来龙去脉,谱写着属于随州的传奇乐章。
学习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教育需要而参与,还是为了谈资而准备。在实践队员们看来都不是如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已领悟了研读史册的重要性。遍观史书可以为孩子们拓展知识面,领悟典故可以教授孩子们深刻的道理,感受乡俗可以带给孩子们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自幼便形成“祭拜先人,寻根问祖”乃重中之重的思想意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夯实基础。
“我们所住的城市叫什么?”《追本溯源》课程在志愿者老师日斤哥哥的提问声中拉开序幕。“我们都住在随州!”孩子们们仰着稚嫩地脸庞,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似乎都对所居城市有所了解。“那么大家知道我们随州在地图上哪块位置吗?”随后志愿者老师抛出了一个更难的问题,“在地图的中央!那个像帽子形状一样的地方。”只有余泽浩小朋友回答,运用生动的比喻,为大家正确指出了随州的地理位置。“那么大家知道我们随州有两大称号是什么吗?”顿时班上鸦雀无声,无人作答。在消息闭塞的小镇中,在小镇孩子们心中,可能只听说过自己所居城市的名字与地理位置,但还未曾在忙碌于打工甚至居于外地的大人们讲起本土的历史文化,这是该地区所欠缺的,也是我们实践队员可以为孩子们弥补的。
“那我告诉大家吧,随州有两个称号,这也是我们今日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个是’炎帝神农之故里’。”
“另一个是’中华古乐之乡’。”
习神农尝百草,悟自我思奉献
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向来以此自居于世界。因此随州作为炎帝神农的出生地和发源地,一直以此闻名于中外。“既然我们居住在神农故里,有小朋友知道神农的故事吗?”“神农食药草!”姜思齐小朋友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准确地回答着神农的典故,似乎孩子们对炎帝的故事还略懂一二。但仅仅只是有所听闻是不够的,志愿者老师们为了孩子们能知晓故事内容、深入了解故事内涵,便播放了教学视频。视频讲述的炎帝生来牛首人身,肚子呈水晶透明色,神农的形象吓坏了不少小朋友,孩子们不断发出唏嘘恐吓的感叹。在吃生肉、喝生水、吃野果的时代,人们常常因此生病却无法医治。在百姓民不聊生的时期,炎帝身先士卒,勇于奉献,尝遍百草,为天下黎明百姓谋幸福生活。
“啊,原来典故叫神农尝百草”“神农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神农非常勇敢”在观看过后,孩子们都在谈论着神农的高尚品质,思悟着神农的奉献精神。“要学习神农的精神,还要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一定要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学习到了炎帝的品质”是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典故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中,才能算完成学习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志愿者老师的总结下告一段落。
赏编钟清脆美,叹先人有神工
随州,一个被称为中华古乐之乡的城市,有何能耐得此称号?问题一出,引得孩子们抓耳挠腮、疑惑不解。“1978年,在曾都区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至今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编钟,其闻名古今的程度不亚于炎帝神农的故事。”孩子们听到后惊叹着,自豪着。为孩子们讲述随州编钟之有名,一方面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增加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在积极地情绪中学习,往往能悟出更多真理。
单凭文字难以传递编钟的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方能体会编钟音色之美。随后志愿者为孩子们播放了编钟演奏的《茉莉花》。敲击编钟音色之清脆,使孩子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通过对所居城市位置优越的了解,对炎帝典故的思考,对古代编钟的欣赏,“绿动青春”实践队为孩子们普及了本土文化的知识,还传递了随州“寻根思源”的重要理念。在视频观赏和音乐欣赏中学习,为《追本溯源》营造声色并茂的课堂氛围,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武汉理工大学“绿动青春”实践队主要通过对少儿进行宣教,利用孩子对家长的“反哺式”引导作用,以期达到“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的目的,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队伍中来。(通讯员 李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5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