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将休耕制度提到国家战略高度。2016-至今,各种有关休耕文件颁布,让休耕层层推进。会宁县作为一个休耕试点,轮作休耕现象十分突出。为了了解这个战略的真实实施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 “三下乡赴甘肃会宁乡村振兴调研服务队”,奔赴国家级贫困县白银市会宁县开展了一系列调查。
会宁县到底有多少休耕土地?
作为休耕试点的会宁县一定存在着庞大的休耕土地,可是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呢?调研服务队走访了会宁县相关政府部门,也查遍了网上有的公开资料,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会宁县在汉岔镇赵岔村、中川镇大墩村、丁沟镇线川村、新庄镇寺寨村新塬镇河坝村、刘寨镇甜水井村、土门镇杨岘村、土高山乡程塬村和上沟村等8个乡镇9个村,共确定休耕地块13228块,面积3万亩,涉及农户1941户。图1 休耕土地
生产力低下适宜性很低甘肃土地质量状况堪忧
调研队队员在会宁县农村地区寻访了300多位农户,他们的种植年限均在10年以上,对自己的土地无比熟悉。当队员们问到他们耕作土地质量对休耕意愿的影响时,45岁的张苗苗(为保护农户隐私,本文出现的农户姓名均为化名)说到:“土地肥力不好,每年的收成很低,3亩多地连一家四口都养不起,只能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这句话让队员们感到吃惊。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种粮食的产量剧增,平均下来1亩地养活2个人不成问题,收成好的地区甚至还能顾及穿医教。
当问到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价值低廉的作物时(当地主要种玉米、土豆、小麦,现市值各为0.7元/斤、0.8元/斤、1.2元/斤),60岁的柴进说到:“我们这个地方旱地多,只能种这些对水要求不大的作物”,这句话让队员们若有所思,什么地种什么粮食,实事求是,不应该激进,追求高价值的作物。图2 采访柴进
张苗苗、柴进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从300多位农户的口中可以得出:影响农村农户休耕意愿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土地质量的优劣无疑最为关键。
因为绝大部分的休耕土地都分散在村庄所在地土壤肥力并不好的镇上里,调研团队随机走访了几个休耕推行的村子以及他们的土地,发现很多休耕农户的土地收成差不多都是500元/年,以前种植的作物基本只有小麦和玉米,一般没有什么节水灌溉的措施。
以会宁县太平镇为例,队员们到达的前一天刚下过雨,可踏上这片休耕土地时依然为它的干涸感到震惊,整块地带着黄土高原特征的黄绿色,农户们稍微整了这块地使得杂草容易生长,便于恢复土地肥力,可这块地上只有零星几株草,在暴日的照晒下甚至有些枯萎,这样的土地又怎么能种出高产量的粮食呢?
休耕政策执行状况糟糕 无有效恢复肥力的技术
杨文杰2018年发表的论文《 国内耕地休耕试点主要做法、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指出了目前休耕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休耕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休耕实施全程监管缺乏有效措施。
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调查的情况也印证了《国内耕地休耕试点主要做法、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观点。调研的数据显示:在休耕补贴标准上,休耕农户收到的补贴大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更不用说达到一亩的年收成了;在休耕技术上,几乎全部休耕农户采用传统的方法使土地休养生息。
从农户的口中也可以得出:农户马国同表示收成低但不愿意休耕的原因是“虽然收成比较少,但是种总比不要种好。”另一农户赵毅也是相同的情况,他说:“我们这个地方的土地肥力恢复的很慢,而且两年连种的收成总会比一年不种,下一年再种的收成高。”图3 队员们走在休耕土地上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布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在调研结束后,我们颇有感慨:“不深入调研,永远不知道政策的执行怎么样。通过这此次调研,我认识到落后的农村,落后的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7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