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暑期社会实践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团委的号召,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艺术学院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一次以“扶贫支教爱心行,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7月13日,实践团队的8名成员在济南出发,于15日抵达吉林省白城市展开实践交流活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能源资源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开展支教扶贫活动。
“化腐朽为神奇,盐碱地上的民间工艺”
白城市博物馆负责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已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处,其中有5处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处。
7月16日,实践队员们与白城市博物馆馆长宋明雷取得了联系并了解了当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宋馆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传习所——姜淑艳布贴画传习所,与姜老师和张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我们依然坚守传统,手工制布,用天然颜料,仍然抱着一颗虔诚的心,一丝不苟地创作,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的精神,让传统创新的基础上传承发扬。”带着这样的观点,姜老师一直坚持着。
之后,通过参观白城师范学院邹义蒙老师年画工作室,了解到闯关东年画的生产技艺与生产过程。年画不只是简单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节庆装饰艺术,更承载民众的精神寄托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7月17日,实践队员们在白城市通榆县墨宝园李梅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张氏布贴画传习所。张氏布贴画在传统的布贴画技法中,通过非遗传承人张玉新老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领会,融入了“浅浮雕”和“调色”的技艺,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生动的表现力。一脉传承,多专赋能,让传统文化有新兴生命力,更好的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
“艺馨课堂,放飞理想”
时隔一年之际,7月19日,实践队员们再次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富康社区,继续传递爱心,发扬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以公益的力量为乡村教育尽一份力。富康社区的海珍主任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们,并对团队的工作作出大力支持,随后双方就去年签订的协议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
在课堂上,队员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小朋友们一同创作,用缤纷的色彩与他们共同绘制作品,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画笔沾上七彩的颜料,大山中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出梦想的样子,或许一幅幅作品并不耀眼,却被赋予了最最闪耀的灵魂。在孩子们的双眸中,实践队员们看到的是梦想和希望,每一位实践队员用真诚、热情不断地奉献着,让每个实践队员心里又多了一个故乡。
“扶贫攻坚,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7月22日—26日,实践团队深入山区,走访当地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物资和关爱,讲解先进的生产方式,并建立贫困信息档案,为今后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做准备。
深爱祖国、为现世安康做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老兵,小小年纪便背负起生活重担的孩子们。团队成员们真情呼吁能有更多社会群体能关注像这样需要关爱的孤寡老人和怀揣着梦想却被现实拌住双脚的孩子们,为他们送去一份真挚的温暖和祝福。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传承人需要投入心血保护和继承非遗,不仅仅是怀念昨天、记忆历史,而更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独具匠心的非遗文化仿佛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实践团队借此机会更深入的了解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实践队员们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精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团队不仅为老兵送去慰藉,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改变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秉承着传承文化,热爱艺术的目的,紧密结合艺术学院专业优势,通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让广大青年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克服困难,全力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也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大学生拒绝安逸、挑战自我的态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0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