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江苏大学菁英实践团来到安塞文化艺术馆,在这里我们通过多元的方式一览安塞腰鼓的前世今生,初步对安塞腰鼓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下午,我们来到了享誉天下的“千人腰鼓村”——冯家营,参观了陕北民俗文化展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安塞腰鼓被称为“东方神鼓”,最初是用于打仗时起助威的作用,而在今天,安塞腰鼓也可以鼓舞人心,使我们团结紧密在一起。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习俗的象征。
参观完展馆,我们穿梭在村间的羊肠小道上,挨家挨户地去走访村民,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情况,感受到了来自陕北人民的热情洋溢的积极力量。冯家营“上至99,下至刚能走,都能打腰鼓”的传说绝非虚言,在我们的调查采访中,上至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八九岁的孩童,都学过打腰鼓,都打得一手好腰鼓。
随后,我们偶然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安塞县唯一一位制作牛皮腰鼓的传统手艺传承人王永军师傅。王师傅的家就是他每天制作腰鼓的手工作坊,家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成品及半成品腰鼓。
王师傅热心地向我们讲解各式安塞腰鼓和历史。腰鼓的尺寸有大、中、小之分,分别适合成年人、儿童和观赏使用。腰鼓有长筒状的,专门用来打腰鼓,而扁状的腰鼓,用作旅游纪念品和观赏的价值更大。据王师傅所说,安塞腰鼓的发展史上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3周年即1953年,安塞腰鼓队首次赴北京天安门进行表演,当时的乡亲们没想到打个腰鼓还能打到北京去,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极大地激励鼓舞了安塞的父老乡亲们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腰鼓、练习腰鼓,把腰鼓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第二个节点是亚运会之后,安塞腰鼓在国外的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广泛地受到了外国友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这增强了安塞腰鼓的国内外影响力,使安塞腰鼓成为了代表中国大国形象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
恰好王师傅正在制作一个全新的牛皮腰鼓,我们便有幸地在一旁观看了他制作腰鼓的全过程。整个腰鼓高度33厘米,鼓面直径14厘米。首先,王师傅先从晒好的整块牛皮上剪下两块圆形牛皮,用来制作鼓面;然后用铁制工具将牛皮固定在工作台上,拉紧直至鼓面绷紧,距鼓面边缘留出6厘米,将其他多余牛皮裁去,最后订上钉子,做完两个鼓面,再将完成的腰鼓挂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做出来的牛皮腰鼓声音洪亮,持久耐用,实乃腰鼓中的精品。
当我们实践团的一位成员自告奋勇向王师傅讨教制作安塞腰鼓的技巧时,王师傅大方地将正在钉钉子的工作让给了我们,让我们成员能够亲自实践,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制作安塞腰鼓的艰辛和乐趣。最后,王师傅亲切地与我们实践团队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们也买下了一只师傅亲手制作的腰鼓作为此次安塞之行的收获与纪念!
转眼间,就到了离开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子的时候了,安塞腰鼓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在现,也是世界艺术史上一朵艺术奇葩!鼓震天下,安塞人民,气壮山河!希望我们能取优秀文化的火种,助力其发展的同时努力将陕北文化和人民赋予安塞腰鼓的朝气传递给更多人,促使我们的宝贵非遗走向更遥远的明天。
从小学课文,到如今亲身体验,腰鼓的魅力让我们越来越痴迷!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体验后,我们真正发出了和刘成章在散文中一样的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2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