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走近生态”实践团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之后,实地调研了泉州市的部分城区和乡镇,深入试点社区考察泉州市的垃圾分类现状,成员们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不一样的社会经历,有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心得体会。
“理论与实践是需要相互成就的”
七月下旬,成员于惠安县集合,详细规划调研路线,仔细讨论考察内容,尽管前期准备较为充分,在几天的调研过程中,成员们还是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大不相同,如何把理论良好地应用于实践中,这仍是实践团成员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方面,宣传时,成员分别深入惠安县的两个小区,利用提前做好的宣传手册在社区垃圾投放点为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做分类知识的讲解,并且带头参与垃圾分类,用自身实际行动鼓励广大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
其中,居民陈女士对于实践团的垃圾分类宣传很感兴趣,她不仅询问了实践团此次调研的目的和准备过程,还与实践团成员聊起了社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陈女士作为社区内居委会的一员,对于社区各方面情况十分熟悉,从她口中,实践团的成员也了解到,当前社区内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许多家庭中垃圾还未分类投放,大多数人都是将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楼下垃圾桶;并且,目前社区内的宣传工作尚为欠缺,大家多是在网上的新闻中了解到垃圾分类现状,社区中并未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与此同时,社区内的相关设施也并未配备齐全,虽然物业人员表示会尽快购置新型垃圾分类桶,但目前小区内的垃圾桶仍采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传统式垃圾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实践团每天白天调研结束后,每天晚上都会开会总结,对当天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总,总结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对第二天的行程和调研方式进行相关的调整,同时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对居民常问的问题答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理论和实践的天平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平衡点。
“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几天的调研走访后,实践团成员们已大致了解了泉州市目在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在非试点社区中,有54%的被采访居民表示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不知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在试点社区中,尽管硬件设施已经就位,但居民尚未形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有时仍会跳过垃圾分类的环节,直接投放垃圾。
在试点社区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采访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为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成员们除了线上收集资料外,还进行了街头采访和社区、垃圾处理厂走访,街头采访能够收集广大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社区、垃圾处理厂的走访则能够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实践团成员依据收集到资料,总结出以下四点: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不管是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资金等等各个方面,都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公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其次,居民要提高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并且要自觉学习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并且落实到行动中来,养成文明习惯。并且,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对于破坏环境卫生等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市民们要敢于抵制,坚决制止,主动对乱扔、乱倒垃圾等不良行为进行劝说,争取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三,配套设施需要到位,如资金、垃圾箱、垃圾站、运输设备、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要及时安排妥当。第四,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实现对垃圾的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形成良性循环。
在问及实践考察中最大的收获时,大家都谈到了一点——团队协作。实践团虽然仅有四人,但是队员们在前期策划中就有了明确分工安排。实地调研中,成员们秉持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采用两两一组合作形式,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考察,一人负责宣传与采访,一人负责实时记录,默契的合作保证了调研的效率和质量;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能针对各自调研情况提出见解和疑问,互相解答,亦或是共同探讨问题答案,大家一起努力,互相加油打气,团队氛围十分活跃和谐。
垃圾分类可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需要全市乃至全国广大群众的力量积极投入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加大相关的宣传推广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措施,稳步推进垃圾分类的开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4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