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在绥宁这片净土上,竹编手工艺世代养育着当地的百姓,它是绥宁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吃饭手艺。竹编这门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已久,而绥宁竹编又因其独特的技法,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为了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竹编手工艺,7月7日上午,邵阳学院组织“绥宁竹编”服务保护团队前往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学习,研究竹编工艺。8名调研队员历经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地点后,运用走访、观摩、实操等方式开展七天的调研。研究纹样团的适形变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将竹编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当中去。技法竹编工艺潜质的内在属性。通过与竹编艺人,等当地从事竹编有关行业人的交流,深入了解其图案设计的理念及寓意,共同探讨将现代绘画元素融入图案设计的可行性与方式,方法。
潺潺的溪流,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间大人在辛勤的劳作,孩子们嬉笑追逐着。一个接一个的山丘把包裹着这个宁静的村庄,安详,自在着,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是绥宁县多逸寨村,这里是一个被竹林环绕的村庄,一个盛产竹编的地方,不得不说这里真的很美,令人心旷神怡。
拜访竹编工艺传承人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畅游在信息时代,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忽视手工艺术,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迅速变化,手工艺人们也逐渐老去,竹编艺术似乎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角色,我们听过,却从从未见过,不知过多久,它也只能出现在教科书上,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展,更好的响应国家学校的号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服务团队,去拜访竹编工艺传承人李盛国老师。
为了能够更好的能够跟上李盛国老师的步伐,我们服务团队在前期参观了邵阳博物馆,提前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学习了解竹编艺术,最好的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当天,我们跟随李盛师傅开启凿花艺术之旅。根据当地村民的热心指引,我们来到李盛国老师的竹编手工坊。一推竹编条,一个板凳,如此艰苦的环境,不知是什么支撑师傅一直坚守着竹编这门手工艺术。众所周知竹编工艺品的市场前景虽然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与其他商品相比还是不容乐观。但李盛国老师一直坚守的这份本心,不忘初心,让我们服务团队为之动容和敬佩。正是有着像李盛国老师这样的人存在,才让竹编这门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生生不息。李盛国老师在从事竹编行业的五十里潜心学习和刻苦钻研,大胆创新,让传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艺术手法,还在此基础上,对图案和凿刻手法进行了优化、创新,使之更符合新时代的文化。正是李盛国老师这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李盛国老师在竹编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深入观摩,研究探讨竹编,创新竹编
一根小小的竹条,看似细小,但一根一根缠绕在一起就是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一双布满茧子的手看似丑陋,却能编制成栩栩如生的竹编艺术品,竹编看似“简单”,价格便宜,但其实它背后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工序。李盛国师傅现场向我们展示了制作八都凿花的步骤,看到最后的艺术成果,不禁让我们感叹竹编手工艺人高超的编制技巧,和熟练的编制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激发竹编的经济价值更好的让竹编适应市场,让更多人认识竹编,我们也去拜访了邵阳市华立竹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秀奇,就当今的市场形势,竹编如何做出改变,又能原汁原味的保留其传统特色进行了相关一系列的探讨。旨在依托产业与市场,进行产教融合,呼应市场需求、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以竹代塑”、“建设美丽乡村设计”等课题上着手进行研究,探讨设计竹木新型产品转化为一线生产力的新方法。
调研之终,护遗之始
邵阳学院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绥宁竹编非遗文化调研“三下乡”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对于我们来说,此次“三下乡”开启的非遗的保护传承之路还刚刚开始。
在近一个星期的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学习竹编工艺,探讨竹编工艺,再次调研过程中树立了认识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意识。
我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汲取非遗的深厚营养,并要通过创新赋予其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宣传让更多大学生成为一些非遗项目的追随者和爱好者,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此次的“三下乡”活动到此告一段落,但是我们非遗传承保护之旅才刚刚开始启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6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