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赴浙江绍兴寻士大夫文化调研团队和指导老师霍效忠老师一同前往了绍兴市鲁迅故里。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有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也有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是他的思想启蒙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虽然这座屋宇经历过多次易主,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我们才能目睹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写照。鲁迅生于名门望族,学医出身。后来他弃医从文,认为学医只能治疗外伤,从文却能唤醒中华名族的爱国精神。鲁迅的这种爱国方式,是我所钦佩的。他无须盛装登场,便已惊讶四座。他以他独特的风格,为国人开一剂救国的良方。
进入鲁迅故居,首先经过的就是“桂花明堂”。在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这处因原先种有两株金桂而得名的天井,是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经常给他讲述“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的地方,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房中的床、箱柜、台架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从书桌上放置的笔架砚台和书籍就足以看出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屋内摆放的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据了解,鲁迅的母亲鲁瑞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到达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以前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家的厨房是他和章福庆的儿子运水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并在之后结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就以运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的就是寿家台门,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它的东侧厢房。三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早”字。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家乡时接受了新旧兼具的较正规的教育,特别是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使他获得了深厚的传统国学的根基,同时也有了对新知识、新文化向往的强烈愿望和相应的接受能力。在鲁迅心中,他的恩师有3人:寿镜吾、章太炎和藤野先生。塾师寿镜吾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渊博的宿儒”。寿镜吾先生赢得了鲁迅的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鲁迅与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鲁迅回绍兴时又去看望这位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创作时周围的环境是斗争性极强的乱世,尔虞我诈,而三味书屋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鲁迅儿时最纯真的记忆,老先生虽然刻板严厉但是思维开放,不欺骗学生,真正追求真理、正直,教学生如何做人。这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鲁迅在多年后依然追忆三味书屋的原因。
虽是些大户人家的常见院落,但是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却足以看出绍兴故居对他思想的启蒙与熏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所以,重提鲁迅的“爱国情怀”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通过与伟人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伟人崇高的爱国情结,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及彼,影响我们周围的人。这样,全民族拥有了一致性,也意味着这个民族是坚不可摧的,一只觉醒的雄狮必将以高傲的姿态自立于世界之林!
(图为团队合影于鲁迅故居前 沈嘉宁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3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