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村民王焕安访谈总结
为充分挖掘沂蒙红色文化价值,打造沂蒙红色文化品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山东理工大学振兴乡村服务队之“蒲公英”社会实践团于2019年7月12日—7月26日赴临沂蒙阴岱崮小镇大崮村开展基层干部访谈及口述乡村历史活动,不断传承红色文化。
访谈对象:大崮村村民王焕安
访谈地点:大崮村王焕安家采访
访谈时间:7月17日 上午
访谈形式:对话、询问
访谈记录:
访谈内容主要有五部分:个人经历、民间传说、革命故事、知青文化、民俗文化
今天,我们蒲公英社会实践团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岱崮镇著名的旅游村——大崮村。初入大崮村,绿草如茵,瓜果飘香,浓浓田园风光给社会实践团成员以强烈震撼。成员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直奔今天的采访对象——王焕安爷爷家,初见王焕安爷爷难以想象这是八十多岁的老人。爷爷尽管已高龄但身体依旧硬朗,步伐稳健,屋内整洁有序,最有感染力的当属爷爷那灿烂的笑容。他的热情是对我们社会实践团成员最大的鼓励和最好的欢迎仪式,寒暄过后我们与爷爷开始了今天的访谈。本次访谈的主题为:岱崮教育状况,民间传说和革命故事。
岱崮的教育像岱崮一样经历了由苦到甜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当今教育在我国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以岱崮镇大崮村教育为例深入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状况。王焕安爷爷是一位人民教师,从二十多岁就投身于当地教育事业,教龄三十多年之久。可以说是对当地教育起到启蒙作用,经历了教育由不全面到全面普及的全过程。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教育水平与现在相比天差地别,教育非常落后。王焕安爷爷先给我们讲述他小时候的受教育经历:由于见过的世面较少,那时候的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坐井观天”。当问及是否会算术时,他自信的回答“会”,然而他会的只是基础算法,对于理论知识和更高级别的算法他一无所知。王焕安爷爷是他们年代的幸运儿,有机会接受教育直到后来从事教育事业。王焕安爷爷兴趣比较广泛,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动地说他的老师对他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后来王焕安爷爷在蒙阴师范学院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王家峪村教学,他的教学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人们忙于生计,每天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在食不果腹的时候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忙于农活,每天上山拾柴火,割些草,刨些树根。所以那个年代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相比,学识和见识方面要差很多。假如有人让孩子去上学,他们就会反驳道:“上学何用?”“读书无用论”在当时非常盛行。为相应上级号召,吸引当地孩子上学,王焕安爷爷自创一套方法:利用二胡吸引孩子,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向孩子们宣传上学的益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当地接受教育的儿童越来越多,尽管有些家长一开始难以接受,后来也被感染送孩子接受教育。
随后爷爷讲到他的教学经历:他们的教室是一间小破旧平房,在山上找一些比较平的石头作黑板,用有颜色的石头作粉笔。尽管现在看来那时候教育资源非常落后,但是在当时能够有学习就很好了,哪敢奢求那么多。虽然当时教育资源匮乏、水平落后,但是爷爷对自己的要求格外高。每次上课前都会撰写教案,设计当天的课程,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当时师资贫乏,王焕安爷爷一个人教三个年级,而且三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学习。一个教室三个班,爷爷就分年级教学,给不同年级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谈到教学方法,爷爷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好不容易把一个叫刘宗香的女孩动员来上学,但小女孩没见过世面,见生人害羞不敢说话。爷爷就故意提问她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通过赞扬让她学会勇敢融入班集体。当时孩子上学也是一天七八节课,因为山路遥远,老师不光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假如哪天孩子缺勤,他也要亲自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询问原因。当时家家户户贫困,很多家庭难以支付孩子的学费和课本费用,爷爷就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支付学费,他说不求回报,只求孩子们能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
教学三十多年,王焕安爷爷感慨当地教育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一间教室只有几个学生到现在人人接受义务教育,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这其中的心酸和五味杂陈或许只有他能懂。当问及爷爷的教育理念时,他说从来没有什么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完全是出于他的本能,就连自费帮孩子们买课本也是出于一个教师的责任。问及他对现在教育的看法,他说现在很多教育理念偏离了最初的轨道,要求孩子必须考前几名,其实只要孩子在不断进步那就是好的教学。但是当今教育也有很多进步的地方:追求孩子全方位发展和发散性思维、一道题目多种解法和不断钻研寻找最优答案都是教育进步的表现。通过与爷爷的交谈,我们社会实践团成员获益匪浅,在几十年的教学中王焕安从未想过从中获利,他有的只是一颗淳朴善良的心,我们当代青年人也要学习这种优秀的品质,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我。
王焕安爷爷用最平静的语气描述他那不平凡人生,实在引起了我们内心的震撼。在我们随后询问他当地的民间传说与革命故事的过程中,可能是对振兴岱崮镇乡村教育殚精竭虑的缘故,爷爷对此知之较少。爷爷只能大概地描述刘秀走南阳和大崮保卫战的故事。经过我们事先的了解,刘秀走南阳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末年。当其时,身为帝室之胄的刘秀已因推恩令,变为平民,但他矢志重振汉室基业。只是如此一来,刘秀与颠覆西汉的王莽之间必然要殊死相搏。而爷爷给我们讲述的东指村、犁掩沟的故事,就恰恰发生在刘秀势弱,王莽派兵追杀刘秀的时间段。 听爷爷讲,在岱固镇距坡里村三四里路的的“东指村”,原本不叫“东指”而叫“顶子前”。当时刘秀被王莽所派追兵追杀得“上天无路,遁地无门”,一位农夫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用耕牛犁开土地,掩埋刘秀,并为后面赶上来敌兵指向错误的方向——东方。自此“顶子前”改名“东指村”,并流传下了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犁掩沟”。
紧接着,爷爷又给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大崮保卫战。爷爷说,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崮村的人民每天为了简单的活着都要竭尽全力。王焕安爷爷那一代也是如此,在当时年纪过于幼小,无法记清大崮保卫战具体的参战势力与派系。他只是平静地描述着,大崮村的大人们带着孩子们逃命,并用独属于劳苦人民的智慧,在冰冷无情的战争中,搏取那一线曙光、一丝生机。因为小茅屋结构过于简单,无法有效预防敌方炮弹袭击,他们必须要抛弃自己以前的家园,转而在在土地中挖出一个简陋而足够结实的土洞,以进行紧急避难。因为大崮村的大人们疲于逃命,所以无心也无暇给孩子们描述参战方的具体情况,甚至在战争结束后,老人们都不愿提及那个年代,战争遗留给他们的只有遗憾与伤害。王焕安爷爷也只是简单地说,“鬼子”是坏人。他最清晰的记忆是大崮保卫战中的战地医院,在那个年代,即使那个医院中只有最简单的消炎包扎用品,在他看来那里仍是最安全的地方。“鬼子”在悬崖峭壁中,用掠夺来的手工织布系成绳子进行攀爬,在这种疯狂而毫无人性的攻势下,并且由于山上兵力分散而薄弱,八路军最后进行了战术性的撤离。
在访谈快结束时,我们有幸见到了一位本校的学长。他见到我们也是欣喜异常,在寒暄过后,学长告诉我们他已在村里任职了十几年,并给我们讲述了孟良崮战役。听他讲述,陈毅元帅、粟裕将军领导的队伍通过借助有利的地形,贯彻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红军游击战术,用“小米加步枪”击败了蒋介石领导的王牌师——74师。我们从学长那学到了很多独到见解。比如,视野、胸怀的不同使人们对“要想富,先修路”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习近平主席的见解是“一带一路”,这是习主席的见解,也是习主席的胸怀。
本次访谈圆满结束,我们向王焕安爷爷学习了岱崮镇乡村教育的发展、民间故事与革命故事。访谈结束之后,我们表达了对王焕安爷爷和学长的敬意与感谢。本次访谈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关于岱固镇的民间传说,特色饮食文化以及革命故事。世人还需要对“中华蜜桃第一镇”——岱崮镇这颗明珠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探索她的故事,发现她的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4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