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苏州大学文学院姑苏古桥实践队接续前一日的行程,来到古城区临顿路及十全街探访古桥的踪迹。
上午八时至十一时,队员们对临顿路上的古桥展开了寻访。作为苏州古城区的重要古街路巷之一,临顿路上的古桥数量颇多,但也多因交通需求而翻修或改建为无拱石桥,仅于桥栏上保留桥名及其变迁历史等信息。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许多短桥的桥栏上绘有极为精细的纹路与图样,它们大多呈现出因桥而异的不同,有的是莲荷简绘,有的是蜂蝶团簇,有些雕镂精细、华美异常,但有些则格外简素朴拙(例如仅由青石砌立、毫无纹饰的徐贵子桥),但在它们之中,却又保留着某些频现的共性:譬如,诸如醋坊桥、碧凤坊桥的桥栏石面上都雕有“双龙抢珠”的纹饰,有些还会在桥心中央的踏石上刻绘此类图样,以凸法阳刻精雕细琢,祥云环萦、龙姿腾跃,或气势雄然,或二龙并立,精工巧绘,神态栩栩。这一带的古桥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多由政府有关部门翻修改建,但“双龙抢珠”的图样只是临顿路古桥的典型元素,而非苏州古城区其它古桥的普遍标识——队员们猜想这一独特现象可能与特色的街巷文化或此地的轶事传说有关,希望通过后续问询附近居民或查阅方志记载等相关研究文献加以深入了解。
下午一时至四时,队员们来到十全街附近,重点探寻了十全街及其周边支巷的小型古桥群。相较于齐门、盘门、相门等繁华地段的大型改建古桥,十全街支巷中的古桥群不仅桥型偏小,也更富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感。例如,支巷中段有一座名为“帝赐莲桥”的单拱石桥,据刻碑所载,其轶闻可溯至周武则天时,后于宋咸淳间建,清嘉庆时易为现名,桥边后葺一四角方亭,隔亭望桥,依依垂柳,悠悠碧水,初梅新雨,自檐轻拂,吹避暑热,滴漾塘池,微湿青石,自是道不尽的江南初夏风味,唯一稍煞风景的便是桥畔立于改建后的石刻刻碑,其文虽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然字形跋扈潦草,不知所云,颇令观者难解其意;又如,毗邻带城桥附近的十全街初端有一座平桥,名“织造桥”,据改建后葺立的刻碑所言,该桥原名“红枫桥”,周边多织造署、制造局类机构,清康乾时因驻辟织造署为行宫,故出入皆经此桥,因而又用朱漆遍淬桥身之木以示华贵,此桥后为民国时振华女子中学前身,并在重建后更名为“织造桥”——改建后的桥栏砖石上镌有清新娟细的花叶纹饰,如为合史,当刻红枫图样为佳。
总的来说,队员们一致认为,虽因苏州古城中心区域“少改建、多保留”的建设方针,相较于繁华路段的大桥,巷中小桥更富历史文韵,但翻修、改建后的大桥也不当只是交通功用的单一载体,它所承继的历史变迁与文脉精粹,更当立以朱漆碑刻、承以墨香文篇,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日新月异的图书藏馆中予以珍视。上述内容即苏州大学文学院姑苏古桥实践队2019年7月10日主要开展的活动,希望该团队后续的调研成果,能为苏城古桥的转型和苏州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创新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0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