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暖风微醺。7月2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美丽中国校园大使团队鲁甸行实践队于山东青岛出发,开启前往实践地云南省昭通市的调研之旅。
7月27日,我们终于踏上了“彩云之南”的土地。若处北方,七月末八月初正值盛夏,是“热死耕地牛”
的酷热时节。但走出火车站迎面吹来的微凉的风,仿佛在告诉我们,夏天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平躺在旅店的床上,拂身的穿堂风比空调更凉爽,更自然。昭通地处山脉地带,海拔两千米,优越的地理环境搭建起一座天然屏障,将外界的酷热阻挡开来。古老而神秘的昭通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又是一座文化屏障,摒弃了尘世的些许浮躁。汽车驶入昭通,那层叠的云,蔚蓝的天,雄壮的山,仿佛在宣告它就是“彩云之南”的正统血脉。清晨,在早餐摊的大姐那里买几根油条,在水果摊的婆婆处选购几两苹果。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早餐让人心里踏实。昭通,这座远离车马喧嚣,接近自然的云南小城,让来自海滨城市的我们格外喜爱。
调研按计划进行。我们既采访了市、区、镇政府的扶贫办公室,又走访了大量以卖农产品为生的商贩;既进入市农业局、苹果研究所与主任、所长面对面,又下乡到达苹果园、葡萄园参观走访;既探索了大山包景区,又深入贫困县区。我们对昭通的精准扶贫、特色小镇建设走向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研究。短短几天时间,却有累累收获,在实践路上留下了诸多难忘瞬间。
行到大山包,满眼是与云平行的青草,与太阳肩并肩的青山。行入大山包镇,古朴的瓦屋映入眼帘,给人沉稳古朴的厚重感触。没有车马喧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尔虞我诈,来到这里的人儿心灵仿佛得到净化。大山包孩子们明亮的眼睛,笑容的单纯,印证了诗人的那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这些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却逊于城市孩子们。一直以来,教育是大山包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短板。调研过程中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大山包人的平均教育水平不高,孩子中学之后的升学难以保证。因此,教育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大力推进迫在眉睫。如果这些可爱的孩子因读书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个人的发展受到影响,那必然是一种悲哀的结果。
图为团队采访大山包以卖特色烤洋芋、烤鸡蛋为生的老人。 李经纬 摄
在玫瑰葡萄园与苹果园,我们为农人的热情朴实所感动。团队尝试与经营水果生意的大爷沟通,表示希望参观水果田后,大爷不假思索地带我们下田地,没有收取任何费用。田地里,大爷主动为我们采摘葡萄送与我们。我们惊讶于水果的鲜美可口,惊讶于不添加农药的天然种植方式,惊讶于田地纵横千亩却井井有条。而一切在勤劳专注而又热情的昭通农人的经营下又是那么理所应当。“青山绿水养良民”,昭通苹果享誉天下的美味,离不开万千昭通农人的辛勤付出。这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心里对昭通市的全面脱贫有了极大的信心。
在各级扶贫办公室,我们为工作人员的踏实负责所触动。在寻找办公室领导,约定座谈具体时间时,每一位工作人员不摆架子,不拖沓,热情帮助我们与负责人取得联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风。座谈过程中,负责人对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切中肯綮的回答,让调研的进行很顺利,让我们每个人很感激。在对昭通市的扶贫工作有了大致了解后,我们感叹眼光独到的决策者提出的“产业立镇、产业富镇、产业强镇”开发理念和建设“特色小镇”创新扶贫政策。近距离接触扶贫工作状态后,我们钦佩每一位扶贫工作者的认真负责。习主席曾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昭通市的扶贫工作人员一定是贯彻党的思想的优秀标兵。相信在这个脚踏实地的班子带领下,昭通的扶贫工作一定会在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这块铁石上刻下最动人的一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扶贫办领导。 李经纬 摄
如今,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大学生,我们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探索扶贫,宣传扶贫,希望我们能不虚此行,为我国脱贫工作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2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