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沟回族乡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杂居聚落。悠远的历史和不同的民族孕育了这里璀璨而多样的传统民俗。2019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在支教之余走近当地民俗艺人,探寻民俗背后的精彩故事。
泥老虎:化腐为奇的泥土艺术
“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泥老虎,又称“泥叫虎”,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实践期间,团队队员前往淮南市古沟回族乡蔡庙村,跟随泥老虎的传统手工艺者一起感受化腐为奇的泥土艺术。
“泥老虎形态多样,图案和色彩都十分讲究,需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选泥、制模、磕坯、修坯、做哨、涂粉、上色、成品,一个惟妙惟肖的泥老虎背后是手工艺者们耗费心血的长期制作。手工艺者耐心地解答着泥老虎制作的每一步骤,并向志愿者们展示制作的每一工序,在近一个小时之后,手工艺者终于完成了土坯子的后续工序,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匠心独运。
从养家糊口到热衷传统手艺,转变观念的背后是手工艺者对于泥老虎这一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创造容易,坚守难,手工艺者告诉志愿者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作泥老虎费时费力且收入较少,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者选择另谋生路,而传统工艺也在逐渐失传。
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淮南特色产品之一的泥老虎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带入大众视野,而泥老虎这一传统工艺也因此重获新生。2016年,“泥老虎传统制作工艺”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泥老虎这一传统工艺终得大众认可,而传承泥老虎的手工艺者们也用质朴的乡土气息铸造着别具一格的工匠奇迹。
古法豆腐:代代相传的豆香情怀
淮南豆腐出现在汉朝,在是一样彪炳中国美食史册的食物。《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入馔甚佳也。”古法豆腐技艺传承人李群带领前来采访的队员们走进她家的豆腐作坊,一股扑鼻的豆香味蔓延在小小的作坊中。提起自己的事业,李群自豪地介绍起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创制豆腐的传说。
古法豆腐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泡豆子、煮豆、榨汁、煮汁、点卤、静置这么几步。据李群自己回忆,自己小时候学做豆腐时,她的第一件活计是捞豆子。可别小看了这捞豆子,据李群介绍,泡豆子、捞豆子是豆腐制作的第一步,豆子泡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豆腐的质量。说起最难的一步,李群告诉队员们,点卤,是整个豆腐制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一旦多了,豆腐脑就会变硬,豆腐的口感会大打折扣;可是如果卤水少了,豆腐脑又会太稀,会做不成豆腐。所以卤一旦点得不到位,所有的豆制品都没办法制作。
李群坦言,小时候的她也常常难以理解父母的辛劳中对豆腐制作的坚守。但是父母的兢兢业业和敬畏之心却长久地留在了李群的心里。回忆起父母给自己的最大启示,勤劳勇敢是李群想到的第一个词。这份代代相传的豆香情怀,成了支撑李群日复一日盘桓在石磨木模前的精神力量。
古沟麦芽糖:匠心酿造的甜蜜故事
古人自古就喜用麦芽糖来表达甜蜜感。三千年前的古书《诗经》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这里的“饴”指的就是麦芽糖。据队员们采访到的手艺人王占冬介绍,古沟麦芽糖制作的方法其实并不是非常复杂,但是非常考验制作者的熟练度。古沟麦芽糖的制作时间大致在每年的十月。麦子丰收几个月后,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气温会更适合麦芽糖制作时对发酵温度的调节和把握。当年的大麦芽须研成细芽,再掺上当年的新糯米蒸制并发酵6小时。经过一系列糖化过程,麦芽中的淀粉受到酶的分解,形成低聚糊精和可发酵性糖,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麦芽糖。
古沟麦芽糖的传承依然“道阻且长”。王占冬无奈地告诉队员们:“村里许多年轻人嫌辛苦,就不愿意跟我学做麦芽糖了。”当问及目前传承的难处时,王占冬坦言,销售依然是最大的困难。由于办理食品加工许可证非常不易,想要让商品打入更大的市场可谓前路漫漫。
谈起自家的麦芽糖的秘诀,王占冬向队员们说:要想做成美味的麦芽糖,温度的把握很重要,由于发酵罐是用柴火加热的,所以火候的把控会更加困难。在没有现代化的测温设备之前,他一直是用经验来判断火候的大小。发自内心的熟练和热爱,是麦芽糖制作的最大秘籍。
古沟,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动人的民俗故事,拨动着历史那古老的琴弦。泥老虎、古法豆腐、古沟麦芽糖,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的队员们看到的,是古沟民俗的点点星光。传承好民俗故事,发扬好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他们正在不忘初心的路上,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1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