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今年大一的我,正值青春之火燃烧得最热烈的时候。就在这个正青春的年纪,我有幸参加了集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实践队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奔赴永定,支援当地经济建设,让青春燃烧在最需要的地方。
早在实践活动开始以前,我就对永定这座有着“红色摇篮”、“客家故里”、 “土楼之乡”等诸多称号的闽西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红色文化扎根于客家民俗中,当深厚的革命历史诞生在多彩的民族风情里,那些当年的峥嵘岁月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在永定存续呢?与我一样好奇的还有另外10位实践队员。怀着同样的憧憬与向往,我们共同推进着前期准备工作。随着策划工作的进行,虎岗、西陂、伯公凹、牛牯扑……一处处红色革命传承地在永定地图上渐渐联结,七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永定,我们来了!
故地来访,山中竹庐展宏图
一周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过了永定的大半土地,实地调研了好多处红色革命旧址,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7月20日前往牛牯扑的饶丰书房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饶丰书房位于牛牯扑的青山密林之中,是毛泽东在1926年指导闽西地方工作时的住所。走过崎岖难行的山路,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座深藏在密林中的小竹寮。站在书屋中,仿佛能看到毛主席当年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伏案苦读的身影,仿佛能听到简陋的竹案前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能感觉到,自己正身处那段为国运而奋斗的岁月里。
感怀故人,英雄儿女守平安
作为中央红色交通线重镇的伯公凹,山势陡峭,层林密布,不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就诞生在这片山林里。21日,在伯公凹红色教育基地,邹氏七兄弟的故事就湿润了我的眼角。为了保护交通线,伯公凹邹氏一家的七兄弟,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成为交通员,先后壮烈牺牲。他们有的被活活烧死,有的被敌人用刺刀开膛剖心,一刀刀捅死,有的为了保护转移的干部,甘当诱饵引开敌人……就算看到亲身骨肉在自己身边离去,就算预见到作为交通员的生命危险,他们依然选择了舍身为国的道路,同众多伯公凹人民一起,守卫着这条“革命血脉线”的安全。这七个坚毅而决绝的身影,强烈地触动着我。
难忘今人,扎根古宅话发展
永定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艰苦拼搏,更少不了一代代后人们的传承与发展。在西陂村红色旧址前,我遇到了这里的乡村振兴专员王洁。在交谈中我得知,身为九零后的她,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而选择扎根西陂,为当地百姓谋求发展。谈到她的选择,她说:“我觉得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不负众望。”王洁姐姐为大家讲解的年轻身影,与身后历史悠久的古宅似乎形成了对比,但又那样和谐与温暖,让我忍不住去铭记。
感恩队友,处处细节显真情
这次永定之行,我在感受到当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感动于队友们的真诚。在虎岗镇参观红色教育长廊时,讲解员唐美章老师顶着烈日为大家讲解,天气炎热难耐,不一会,唐老师头上便冒出豆大的汗珠,衬衫上更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汗渍。见到此情此景,我的队友佘冬晖走到讲解员身后,为唐老师撑起他的伞,而自己却暴露在灼人的阳光下。七月的骄阳下,唐老师的神情轻松了许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微之举,但佘冬晖同学的真诚与善良,却在炎炎夏日为我和队友们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凉爽。
实践结束,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看着窗外夜幕中划过的一盏盏夜灯,忽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曾经被我们吐槽时间太长的社会实践,现在再想起来已是过去时。曾经那七天白天走访调研,晚上熬夜写稿的日子,现在已经化为我们实践队所有人之间紧密而默契的联系,就算归途将我们分散在祖国各地,也不断发挥着作用,让“集美大学读书社实践队”这个“小家庭”愈发团结起来。而这七天所感受到的红色文化与传承精神,也不断温暖着我,不断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明灯,指引着我再次投身“三下乡”,再次走上奋斗青春、燃烧青春的道路……
(通讯员 陈佩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0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