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赴江苏省常州溧阳市竹箦镇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前往竹箦镇陆笪村进行“十题百村”的走访调查。
行驶在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上,天目湖的山水、瓦屋山的翠绿、神女湖的恬美、深溪岕的幽静……随处可感乡村野趣。而位于山北面的陆笪村不仅是一号公路最具特色的部分,还是溧阳市政府极力打造的特色田园村试点之一。
就地取材,一瓦一罐皆成景
实践团来到陆笪村,石头垒的码头、木头做的公厕、篱笆围的菜园……置身陆笪村,仿佛走进了古朴的年画里。一截竹枝就是一个引水管,一截老木头就是一个花盆,一个石臼就是一个小菜圃……一个个小物件妙趣横生又不失雅致。在走访中队员们有幸遇到陆笪村最美乡村建设的总工程师朱开生。据朱开生介绍:“建设时用到的石头、木材、竹子等所有材料都来自于当地,瓦、罐等装饰物也都是村民们闲置不用的,废弃的风扇叶、石磨、破坛旧罐等嵌入围墙造景,营造了浓浓的乡村味道。”
在朱开生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村里几处景点。在一个墙角下,队员沈琪悦注意到一个被鹅卵石围起来的小区域,其正中间是一个凸出来的小管道。朱开生说这原本是建筑过程中无法拆除的管道,为了保持美观并没有将它闲置一边而是改造成一处小景点。队员们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处理方式表示惊叹,把握每一个细节也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
善于因陋就简、废物利用的朱开生说:“这种就地取材的设计理念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也更好的塑造出原汁原味又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
追溯历史,文化民俗共融合
陆笪村是目前有正史可佐证的陆氏发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后代。而村上的“山阳面馆”便是追溯历史文化的典例。陆游是越州山阴人,而面馆位于山北,因而称“山阳”。据村民介绍,山阳面馆是村里第一个进行改造的特色建筑。在征得面馆老板允许后,市镇政府出资打造融合传统文化和乡风民俗元素的特色建筑。
来到山阳面馆,实践团也品尝了这里的特色面,面馆老板娘给队员们加了两个蛋,满满的一大碗,承载着陆笪村村民的热情与淳朴。“精致的木桌和小木椅、嵌在墙上的老电视和收音机、抗战时期的热水壶和小瓷缸……”这些怀旧小物件勾起团队成员们儿时在爷爷奶奶家的记忆。看到面馆如此受欢迎,其他百姓也相继配合政府和项目部进行改造。“能够给大家树立这样积极的示范,我们感到很荣幸。”面馆老板很感激政府的大力支持。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千年前李白于瓦屋山作此诗赠予同行旅人;“汇历史文化,品匠心独具。”千年后实践团于山北村追溯沉淀记忆,感叹乡土情怀。
手指山薯,因地制宜创收益
“红皮黄心,皮薄如纸,无筋无丝,粉糯细腻,味如板栗。”据陆笪村团支部书记刘剑介绍,陆笪村在去年推出手指小山薯并获得可观的收入后,今年也继续推广并扩大种植面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种植小香薯的奶牛场山日照充足土地肥沃,还有超高的负氧离子。生长过程中采用山上的天然池塘水灌溉并采用最传统的人工采挖的方式,轻挖、轻装、轻运、轻卸,保证山薯生产质量。”团队成员们在品尝手指山薯后也称赞不已。刘剑说手指山薯之所以好吃,很大程度上由于种植地区条件的适宜。
然而不是所有过程都是一帆风顺的。从2017年开始他们便向外推广过金丝黄菊,但是因为刚起步缺少经验,所有包装的工作都由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亲力亲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了解到这些情况,队员们不禁感叹基层工作的不易。吸取经验后在去年他们成立了合作社请百姓生产包装,这种方式不仅给村民带来收入,村委会还将卖山薯的钱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一举两得。
目前陆笪村还在建设中,预计在明年年底完工。刘剑表示,陆笪村在借鉴周边已建成的特色田园村塘马村的同时,还将有自己的特色。刘剑说:“我们不仅要建设乡村的‘美’,还要留得住人。我们希望通过移动厨房、特色花海、私人民宿、景点驿站等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游客们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进而爱上乡村、留在乡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65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