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共青团委三下乡的号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海尺墨·一粟调研队于8月16日前往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基于实地调研对休渔期政策实施下传统渔村转型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青山渔村坐落于青岛之滨,崂山脚下,为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远离市区的小渔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山渔村,传统渔村全面转型为以渔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社区,并有着崂山“渔村民俗风情博物馆”的美誉。
走进商户,探寻平衡之道
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青山村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体验渔家风情,感受山海相映成趣的自然之美。近几年,依托于崂山太清风景区,青山村的旅游业稳步发展,由此产生的消费需求推动着当地以特色民宿和特产售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村民自家经营的渔家民宿、农家宴、茶庄比比皆是。16日下午,调研队成员找到了一家坐落在半山腰的渔家客栈,并采访了客栈老板林先生。林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青山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家庭,但年轻的渔村新生代并没有选择继承父辈的衣钵,而是顺应国家扶持政策,利用自家宅基地修建客栈,发展特色旅游民宿。林先生认为,打造渔村特色旅游业是保障青山村长久可持续发展、帮助村民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之道。
通过走访调查,调研队成员发现,渔村实际发展和景区的统筹管理难以实现平衡。村民希望用好山好水招待更多的客人,但景区治理方面则需要将客流量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以保证景区道路畅通。充足的客源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而景区管理的限制给游客进出景区造成了限制,减少了进村客流量,进而增加了渔民自家经营的难度和相应的经济收入。“解决了这一矛盾,景区规模便有了扩大的空间,可以打造成旅游小镇,居民的收益也相应地得到了保障。”林先生说。
深入渔村,感悟风土人情
调研队在青山村走访了许多渔民家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休渔期政策对渔民个人及当地渔业发展的影响。针对部分村民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情况,调研队员采用聊天的方式详细询问渔民在休渔期的工作方式及收入、对休渔期的看法等问题。
在村口乘凉的刘爷爷是一位老渔民,早些年以打渔为生,现在和儿子一起经营扇贝养殖场。谈及休渔期对其生活的影响,刘爷爷指出,休渔政策对渔民经济收入有着直接影响,特别对于年轻渔民来说,虽然国家有相关财政及就业岗位补助,但当地劳动力岗位缺乏也对其就业选择产生制约。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平衡村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环境保护的问题,引发队员的思索。
傍晚调研队员来到码头渔船聚集地,清晨出海的渔民此时满载而归,在船上清点、简单处理捕捞的海蜇。休渔期不允许出海捕鱼,大多数渔民选择出海捕捞海蜇。在被问及工作时间及收入问题时,一位渔民表示自己一整天都要在海上,收入也较为可观。
调研队队员崔雪表示:“总结对村民的采访内容,我发现大多数村民都会提到景区管理层与村民的沟通以及政策的实施方面存在问题,致使渔村转性发展与村民利益不能实现共赢。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妥善解决,村民的利益或许能够多一份保障。”
访谈村委 思考发展之路
17日上午,调研队成员来到了青山村委会,希望通过咨询了解到青山村渔业发展现状与产业转型情况。负责本村渔业经营等方面工作的曲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本团队,并对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而全面的解答。为了与政府部门推行的政策相适应,近年来,青山村致力于发展扇贝、海蜇等海产品的捕捞,并尤为重视渔村特色旅游业方面的宣传推广。曲主任还向调研队成员分享了自己对于青山村未来转型发展的思路。他认为,渔村自身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适应于国家战略的总体规划,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特色。“就青山村而言,可以在山上种植经济林,如利用崂山优良的水土条件开发药材基地,与有需求的相关机构签约。如此以来,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通过与曲主任交流,调研队成员对青山村村域转型发展有了更加具体透彻的理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5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