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赴徽州调研,助力徽墨歙砚传承发展
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与歙砚的发展现状,7月21日,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徽墨与歙砚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小分队到达黄山歙县,实地参观了歙县博物馆、胡开文墨厂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活动期间,调研小分队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
实践第一天,我们一行六人从住处步行至徽州古城,穿街走巷,听着当地的方言,伴着一路徽派风光到达了歙县博物馆,在太白楼观赏雕刻着各式各样图案的砚台,阅读先人留在纸墨中的一字一句;在新安碑园领会前人刻在石碑里的故事,感悟碑文中的一点一滴;在博物馆的历代瓷片展看清一块瓷片的前世今生,感受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美好。一天下来,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万千姿态的砚台,或大或小,或横或竖,或雕龙刻凤,或描山画水。这些砚台变化的是它们的材料和模样,不变的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情怀。
实践第二天,我们小组乘高铁从歙县前往绩溪的胡开文墨厂,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我们联系到墨厂的负责人,跟随墨厂负责人的脚步,我们参观了墨厂参与制墨的一些地方,参观过程中,负责人也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徽墨的制作过程,甚至让我们直接参与了制墨中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锤墨。这看似简单的捶打,也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制墨匠人一手持锤,一手搓墨,将胚料捶打成质地均匀的墨胚,千杵万锤,使得墨质细润匀和,墨锭的成品率才会大为提高,如果工艺不到位,墨的内在和外表就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出模后墨面模糊,翻晾时容易碎裂。整个过程一一体验下来,我们发现从炼烟、制墨再到晾墨以及最后的描金,每一步都有一定的局限和标准。例如说炼烟的温度有所局限,制墨的工艺过于繁琐,晾墨的时间难以掌握,描金的手法需得精细。就是这样精细且繁琐的工艺成就了徽墨,也让大家看到了属于徽州的匠人精神。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我们团队了解了徽墨歙砚发展困难的原因,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徽墨歙砚的重要性。
作者:朱陶凤 张晓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3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