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樯云集,货栈成行,货物流通,一艘载着贝雕的红头船驶离樟林港,这曾是潮汕贝雕对外贸易的日常运作……
2019年7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自发参与汕头市博物馆南粤驿道的研学活动,前往汕头市调研潮汕贝雕曾经的贸易路线。队员们走在南粤古道,追寻潮商的海上商贸路线,意在借古鉴今,寻找潮汕贝雕的新外贸之路,为潮汕贝雕外贸发展撰写分析报告。
重走南粤古道,找寻路线信息
7月16日,在汕头市博物馆卢湘莹女士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来到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卢女士向实践团队介绍了樟林古港和潮汕贝雕之间的密切关系。队员们总结出,汕头港开埠之前,樟林港是潮汕商贸唯一一个港口,潮汕贝雕早期是通过港口红头船运往东南亚地区进行货物销售。
团队在研学过程中,希望通过街头采访的方式从古港附近居民获得一线的古贸易路线信息。夏日阳光,照射在水泥地上,散发出热气,队员们在古港附近开始了采访工作。经过多次街头走访后,当地居民终于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他们告诉队员,“樟林港头已经倒闭很多年了,河里就剩下那个红头船标志,怎么跑贸易也记不清楚了。” 采访收获不大后,队员们决定古港进行摄影考察,发现樟林港的“五巷三埕一池”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工作,所以队员们很难找到当初贸易的痕迹。
遭遇到收集信息的困境后,实践团队队长杨晓仪同学表示,“考虑到可行性问题,队伍决定采访汕头末代贝雕艺人林汉桂先生。”
探访贝雕艺人,收集贸易资料
林先生在得知队员们的目的后,他特地从家中找出一份80年代香港日纸,报纸刊登了80年代潮汕海门贝雕的对外贸易情况和对林先生的个人采访。林先生告诉队员们们,“海门贝雕厂在1985年完成1.12万贝雕产品,产值33.4万元,创当时贝雕外汇最高纪录,所以香港日报特地来采访。”同时,林先生也指出:潮汕贝雕早期从樟林港用红头船运输往国外进行销售,而在汕头港开埠后,贝雕就改从汕头港运往国外了。后来,贝雕就从广交会进行贸易,然后卖到香港或者从香港卖到其他国家,80年代是贝雕对外贸易销售量最大的时期,再到后来销售量就一年比一年不行。
团队中来自经贸系的黄晓滢同学问道:“是不是因为单一贸易路线,而导致销售量下降呢?”在林先生表示存在有这方面原因后,姚同学认为,贝雕的贸易路线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在未来对潮汕贝雕外贸易路线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重新发展潮汕贝雕的对外贸易之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队员们表示,将会应用这次研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线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写一篇关于潮汕贝雕贸易之路的分析报告,并希望报告能对潮汕贝雕以后的外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潮汕贝雕的贸易路线是潮商商贸的一个简短缩影。此次研学活动,雕情贝艺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历史深处,探索着潮汕贝雕的古贸易路线,感受着跳动的历史脉搏。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收获颇丰。尤其是团队队长杨晓仪同学表示,实地调研真的需要有针对性,不然很难获取有用信息,这样也会导致报告的不准确性,就会偏离调研本来的目的。
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以考察国情社情为目的,围绕潮汕贝雕开展一系列暑期实践活动。队伍从“建设时代新文明,注贝雕新想法”、“重走南粤古道,寻求贝雕新贸易之路”等多个多个主题,开设形式不同的活动,以青年之力传播工艺文化,工业文化。对潮汕贝雕来说,社会实践队只是众多历史过客的一员;而对队员来说,潮汕贝雕是实现自己文化责任的见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7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