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在汕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于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针对广州市第十六中的学生们,开展了为时一天的大学生贝雕课堂支教活动。
本次贝雕体验课活动以“建设新时代文明,注潮汕贝雕新想法”为主题,旨在扩大潮汕贝雕的宣传力度,为贝雕工艺创作注入灵感新来源。
一雕一刻授工序,贝雕课堂传贝艺
这是志愿者们第一次接触面对高中生们的支教活动,以至于让不少志愿者感到紧张。他们向汕头的贝雕艺人学习贝雕工序,并多次课前试课。志愿者陈伟萍说,“不知道这些课前准备,能不能让这次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志愿者们整理着贝雕制作器材和贝雕藏品,希望通过运用这些专业的教学工具来让第十六中的学生们有一个美好的课堂体验。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赏析工艺品是一门陌生新鲜的功课。“贝雕中的莲蓬、石榴等元素,在潮汕文化中寓意着多子多福……”志愿者们讲到贝雕寓意时,许多学生觉得新奇,就在底下大声地讨论了起来。面对课堂的骚动,志愿者们成功地安静了课堂氛围。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们不再有之前的拘束感,而贝雕的制作工序演示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贝壳、锉刀、刻刀、画笔、颜料等制作工具被一件件地摆上制作案台,志愿者陈艳芳开始向学生们展示如何雕刻出类似“鸟”等贝雕小物件。首先要对比设计图纸,选取质地合适的贝壳、再利用打磨机把贝壳磨出大致的轮廓、用锉刀锉平表面、小刀雕刻出纹路、调颜料上色……志愿者熟练地演示着贝雕的制作工序。
转动的打磨机,卷起难闻的贝壳烟尘,但是学生们依旧围在志愿者身旁,仔细观看每一个制作步骤,部分学生还跟在志愿者旁边一起学着做贝雕,一些小物件被创作了出来……
制作工序的演示也打破了志愿者和学生们之间的隔阂,当志愿者提到潮汕贝雕的发展现状时,一名女同学提出,“贝雕能否进行概念上的重新定义,不局限于固有的表现形式,走宜家风路线,这样是不是会更受欢迎呢?”这名同学的提问开了个好头,课堂开始互动了起来,学生们的思维开始不断交锋,碰撞出闪亮的火花。有同学说,以后要用贝壳装饰房子;也有同学说,如果生产贝雕文具一定会大卖。其中有一名同学说,贝雕是一个病人,志愿者学长学姐们就像救死扶伤的医生,做着很有意义的活动。
雕情贝艺一直在路上,创造贝雕新梦想
课堂圆满落幕后,志愿者们表示很开心能见证到民间工艺走进学生课堂。志愿者陈艳芳回忆说:“当学生说我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时,我真正体会到贝雕课堂是有价值的,有种满满的自豪感。”看着活动的圆满落幕,志愿者陈伟萍说,“要在以后的其他支教活动中推广贝雕课堂,广州市第十六中的大孩子都能搞定,小孩子肯定不是问题。”志愿者们还把课堂上学生们制作的小物件收藏了起来,他们表示这些小物件是贝雕注入年轻一代力量的见证物。
此外,志愿者们对贝雕课堂进行了课后反思,总结出贝雕课堂做得不足的地方,例如缺乏考虑制作器材,不能让更多学生体验到贝雕制作流程;贝雕知识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们思维受框架限制;缺乏课堂气氛引导工作,导致前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贝雕课堂”支教活动已经结束,但是他们的主题“建设新时代文明,注潮汕贝雕新想法”仍在继续。志愿者们表示,贝雕支教活动是助力潮汕贝雕兴起的其中一步,他们会秉持着实践队三年来的梦想——雕情贝艺,一直在路上,在拯救贝雕工艺的第一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7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