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继西汉纸纸秀,琴起伏羲古音长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14号电(通讯员李增辉) “探寻非遗传承古韵”调研团于7月14日上午,正式开启了本次社会实践调研。 第一站,调研团来到日照市文化馆,对山东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剪纸传承人刘飞老师进行相关采访。 刘飞老师详细介绍了剪纸的历史和工艺和用途。老师指出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西汉时代,但早在未出现纸时,人们运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用制成的工艺品已流行,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新文化运动后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漫长的历史中,剪纸作为窗花,礼花,喜花,门笺,斗香花,剪纸旗幡有很广泛重要的用途。 老师强调剪纸首先需要灵感,灵感通常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再通过折叠,镌刻,镂刻,刺孔等技巧将自己的设计表达出来。 随后调研团成员与课堂成员一同学习剪纸技巧,进行蝴蝶剪纸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了解剪纸需要耐心,剪纸可以使人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智力,剪纸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调研团收获颇多。 下午,调研团来到了鑫声古琴会馆。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老师首先介绍了古琴的基本构造,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二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老师指出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为纪念周朝周文王、周武王二位仁君,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随后老师为大家亲自演奏经典曲目《笑傲江湖》,让我们领略古琴的风采,随后老师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调研团学习了基础的读谱和指法,古琴通过左手按弦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合,右手的指法擘,托,抹,挑,勾,剔,勾剔打,摘,历,急历,蠲,轮,半轮,涓,长琐,如一声,双弹,拨,剌,拨剌,伏,撮,齐撮,打圆,滚,拂,滚拂,全扶,组合丰富变幻莫测。它独有的文字谱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灵韵。调研团成员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魅力。古琴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8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