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笔亦能写春秋
——洛阳师范学院2020年暑期非遗调研队调研纪实
2020年7月16日我们与李修玉先生进行了一次“云会面访谈”,在采访当天,李先生虽然身体不适但仍然热情的和我们讲起他这热爱了一生的事业——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
一开始李先生是从毛笔的制作技艺开始了他的讲述,首先,在李先生的介绍中了解到李先生是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在这代代相传的技艺中,留在李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便是这毛笔制作的86道繁琐的工序和父亲李景山伏案制作的身影。小小的年纪,小小的人却早已经在走街串巷的叫卖毛笔,这一卖便是他的一整个少年时期。从30岁起,李先生就从父亲手中接过毛笔制作技艺的衣钵,从此一做便是半辈子。根据李先生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徽宣城制笔工杨泰和运送毛笔至河南卫辉,途径封丘县境李马台时,感染风寒病倒村南。恰遇携子自私塾归家的秀才李挺宝。热心的李挺宝将杨泰和扶至家中,请郎中诊治,并悉心照料。杨泰和病愈后又将其送至村西作别。数日之后杨泰和运笔归来,感念李挺宝救命之恩,遂登门拜谢。李、杨二人相谈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金兰之义。杨泰和还将安徽宣城制笔技艺传授与李挺宝,并商议在李宅开设笔坊。从此,封丘县便有了制作毛笔的作坊,并且与安徽宣城毛笔制作技艺属同宗同源。李金梅是李挺宝之子,他自幼就在家中跟随父亲学习制笔技艺,深得毛笔制作之要领,同时,他还得到杨泰和的亲身指教。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在封丘县开设“李金梅笔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笔庄的生意日益红火,封丘李金梅毛笔声名日盛,远销周边各府、州。谈到这,李先生高兴的笑了,他说从那个时候传到现在,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句实话,内心还是充满了骄傲。
后来在谈到现如今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下,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如何在社会上更好的存活下去时李先生说到现如今的社会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很多人因此也失去了本心,而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我也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的是要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纯真,这项技艺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了,也成为了我内心坚守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对于李先生来说这项技艺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项能吃饭的技艺了,它是一份自己对祖祖辈辈的交代,也是一份对国家的交代同时更是一份对自己内心的交代,时代瞬息万变,不变的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人。
文字作者:赵琪
实践团队:洛阳师范学院2020暑期非遗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9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