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非遗文化的保护者。在面临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隐没的现状,博物馆,一个珍藏历史、记录变迁的文化场所,以其丰富的历史收藏,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再发展。
2020年7月19日,法学院“以法之器,赋能非遗”社会实践队的成员走进博物馆,探寻非遗的现状与未来。
地点1: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港码头
实践成员:梁瀚文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一座较为成熟的非遗研究基地,馆内陈列的一系列当地的非遗项目展品——兰州泥塑、太平鼓、黄河水车模型等。
展品中较能带来直观感触的当属兰州剪纸传承人龙瑞英老师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巨幅长卷。“画,只是用笔;剪,是对画的升华。”剪纸,不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意味,多了种味道,像是人性的坚韧,甘肃百姓古来已有的那种艰苦中的隐忍与逆来顺受。
曾作为北京奥运开幕式垫场表演的兰州太平鼓舞,表现着丰年里百姓的热情,成群舞鼓,震声如雷,气势雄浑。但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大型表演艺术很难在展馆中表现。
岳云生老师是兰州泥塑的传承人,他的一众作品,多是再现灾荒时期的百姓样貌,逃荒的一家、丧子的母亲,但就像文学作品的悲剧有千种万种,泥塑的苦脸,各自的苦,也不尽相同,让人悲从中来,难以断绝。
离开展馆,来到黄河边,码头上见到了甘肃近年来重点保护的非遗项目——羊皮筏子。先民因地取材,牛羊成群的黄河上游地区,羊皮被做成了抢渡黄河的工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颇考验胆量的航运工具已经失去了价值,如今仅作为旅游娱乐项目存在。保护羊皮筏子传统技艺的目的,也许想留存先民在恶劣环境中用智慧和魄力面对生活的那种态度吧。
地点2: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实践成员:吴佳琪
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于1996年建成的,分为五个展厅,分别介绍蓝印花布的历史、古旧精品、制作工艺、创新和发展。
这是一个卧室布局的小展厅,无论是床上的被褥还是桌布、鞋子、包包,全由蓝印花布制成。布料的花纹各样,存在着不同色的蓝。站在这里是真的能体会到蓝印花布曾经盛极一时的场景,老辈人身上穿的衣物、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闺女的嫁妆,都是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较为繁琐,从蓼蓝草中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后取出氧化、透风,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现代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蓝印花布染坊的经营日渐惨淡,开始走向衰落。面对这样的境遇,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始致力于将蓝印花布推广出去,它开启了官方网站,创办了吴元新染坊品牌文化,制作衣物、围巾、手提包、靠垫,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交融。
地点3:天姥中医博物馆
实践成员:张夏蓉
天姥中医博物馆是绍兴市首家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集大量中医药史料、文献,同时设有老药铺情境重现。目前该馆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走进偌大的中医博物馆内,扑面而来的是独属于老式木质物件的气味,墙上挂满了清代和民国名中医匾额的老药铺情境重现位于展厅入口处,老药铺中,古老的桌柜,古老的药具一应俱全,是对古时医者治病救人的场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的感受。
展厅分门别类,总体设置了名医书画、中药标本、名医处方、中医器具、名医手迹、中医古籍6个展示区。药船、药杵、脉枕、药秤,各种中药标本、中医药史料及文献种类繁多。其中,郑馆长还走村串户,从古玩市场、旧书摊等地搜集回了丰富的名医处方。
从日积月累的望闻问切的技术积累,到处方抓药的经验总结,这一中华国粹以其自身的优势对中国医学产生的深远持久的影响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尽管中医药在曾经乃至现在受到许多的非议,但它实实在在的功效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它能够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以传承下来,并产生穿越时空的力量。
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队员们意识到博物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收藏非遗的物质载体、研究非遗的手工技艺,展示其成果,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年轻人走进非遗,无疑是让传统有了延续的希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00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