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上午,西北民族大学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赴临潭县法治宣传助力脱贫攻坚小分队一行17人来到长川乡开展“送法入村,共求法治”普法宣传助力脱贫攻坚活动。
扬帆起航普法治
在党委书记韦玉成的带领下,小分队首先来到长川村冯旗村。在冯旗村村委会,小分队的成员们在驻村第一书记苟建武及其他两名西北民族大学驻村干部的协助下设立了咨询台,布置摆放了法制宣传海报。在随后的宣传中小分队用热情的服务、通俗的宣传给村民们带来幸福的喜悦。为方便精准宣传,小分队成员们通过询问了解了当地村民法律文化水平,并根据他们的法律诉求进行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在宣传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由于当地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思想观念有限,导致许多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利益,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不习惯依靠法律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是实现法治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为此,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小分队兵分两路,第一组成员由韦玉成老师带队前往村民家中入户宣传,第二组成员随同在木巴拉克和张雪平老师留守冯旗村村民委员会,向前来咨询的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脚踏实地察脱贫
在午后的沙巴村村委会里,小分队有幸邀请到沙巴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长才为小分队成员实地讲解沙巴村脱贫攻坚任务开展情况。刘书记向小分队成员介绍了本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他说沙巴村共有2000多人,在建档立卡之初,村内共有200户左右的建档立卡户;村内居民收入类型单一,主要依靠半畜牧半种植的方式获得;由于当地地处海拔高,气候高寒阴湿,传统农作物生长势头较弱,村民常常靠天吃饭,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先富带后富”、“精准扶贫”等策略的成功实施,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小组在西北民族大学农业科技支持下,培育引进新品种、改良完善旧品种;从当地的气候情况和土壤情况出发,向当地农户中间推广种植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包括党参,马铃薯,藜麦,青稞等,通过大范围的推广种植,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由此提高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随后刘书记告诉小分队,为树立乡村良好风气,脱贫攻坚工作组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相应的移风易俗工作,努力革除当地的落后风俗习惯,打造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他们的美好愿望。刘书记强调虽然在村民和脱贫攻坚工作组的努力下,沙巴村的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依然不能松懈、要乘胜追击,坚决打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
藜麦地里观攻坚
一片绿意盎然盛夏,看着节节拔高的藜麦,木地坡村第一书记雷立异露出无法掩藏的喜悦。在他的眼里,这一地的藜麦就是奔向小康社会的敲门砖,它会把木地坡村村民带向富裕的小康日子,更会让木地坡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雷书记强调:“在不确定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在跟随雷书记前往西北民族大学藜麦扶贫种植基地后,队员们走进乡间田地,亲手触摸并考察了藜麦的长势,向雷书记提出一些关于藜麦种植和生长相关问题;雷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言语给队员们做了详细接地气的答复,而雷书记对藜麦的了然于心也使队员们深深折服。离别是不散的熏烟,在最后的离别之际,雷书记寄语队员们,希望他们争当有勇气、有知识、有魄力的新青年,用自己的胆识、情怀去温暖每一个乡村,在为人民服务之中实现个人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好的知识永远都在实践的道路上,小分队在“送法入村、共求法治”中一方面为乡村人民送去法律福音,在法治宣传中深入了解基层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另一方面在实际体验中贯彻落实了知行合一、怀民于心的内在向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35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